一起看似清晰的故意伤害案,因法医技术对受伤机理的精准解析和对视频证据的帧级审查,让真相浮出水面。近日,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法医团队通过生物力学还原、多机构会诊印证,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
今年2月,淅川县发生一起因讨债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被害人邵某在药店与马某、贾某夫妇争执后倒地,致骶椎骨折构成轻伤二级。公安机关以马某为犯罪嫌疑人移送淅川县检察院审查起诉,办案检察官调取的监控画面显示:邵某在争执中多次倒地,且马某的踢踹行为主要针对其上身,而贾某在11时45分的一次猛推,直接导致其臀部着地。
“损伤部位与受力方式必须高度契合。”淅川县检察院法医团队认为,骶椎骨折多因臀部或骶部垂直受力形成,而马某的踢踹位置、方向、力度与骨折特征不符。相反,贾某的推倒动作使邵某瞬间后仰倒地,臀部与地面撞击的力学机制完全符合医学原理。
为排除合理怀疑,淅川县检察院法医团队对6段监控视频逐帧分析,锁定11时45分贾某推倒被害人的关键画面,并联合多家法医机构进行会诊认定:邵某的骶椎骨折系“瞬间垂直撞击”所致,与贾某的行为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随即,淅川县检察院通过向公安机关发送《补充移送起诉通知书》,对贾某进行追诉。
“监控记录行为,法医解读结果,两者结合才能构建完整证据链。”淅川县检察院代检察长马婉珍说,此案突破传统“谁动手谁担责”的粗放判断,通过技术手段精确关联“行为—损伤—后果”,推动司法办案从“经验判断”迈向“科学实证”,为每一起案件的公平正义筑牢技术防线。
(本报记者赵红旗 通讯员刘潮杰 袁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