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皖南,青山如黛。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蒋山村,一座白墙黛瓦、修葺一新的皖南民居静静矗立——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蒋山新四军二支队宿营地旧址,吸引着一拨拨的党员群众自发前来追寻红色足迹。
而在此前,这里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保护难题。2024年3月,宣州区人民检察院根据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干警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现场调查。在蒋山新四军二支队宿营地旧址,检察官们看到了令人揪心的景象,院内杂草丛生,屋顶多处漏雨,地面留有积水痕迹,木质结构存在腐蚀隐患,后院消火栓柜被大风吹毁,消防设施严重损坏。
据了解,1938年冬,张鼎丞与粟裕率领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进驻蒋山村张村,以张氏宗祠为宿营地。司令部在此驻扎期间,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与日伪军进行100余次浴血奋战,成为苏皖边区抗战的中流砥柱。
“当时担任支队司令员的张鼎丞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二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座革命遗址不仅承载新四军二支队在皖南抗日活动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与人民检察事业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红色地标。”宣州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乐玲说。
面对发现的问题,宣州区检察院经向相关行政机关调取文保单位资料、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现场调查后,于2024年4月7日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职能部门迅速响应、协同行动,不仅对破损的旧址建筑和房屋完成4处修复,重新固定了消火栓及消防水带,还推动行政主管机关与属地政府共同建立文物保护常态化工作机制。截至2024年6月6日,该旧址的消防安全隐患已全部排除。
然而,检察监督工作并未因初步整改而放松。今年6月,检察官在后续走访中发现,尽管前期具体问题已处理,但由于消防合同到期后未及时续签,致使司令部旧址与张氏祠堂等文保单位的消防保障处于“真空状态”。针对这一新风险,宣州区检察院于6月27日再次向属地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系统履行文物保护职责,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有关部门迅速组织排查,落实整改措施,并同步建立起消防安全定期检查与合同续签的动态管理制度。
“这些革命遗址不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保护好它们,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宣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汪星辉说。如今,志愿者们在这里讲述着新四军二支队的抗战故事,孩子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中感受着革命精神的洗礼。
(本报记者范天娇 通讯员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