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解“法结”又化“心结”更破“困结”
河池“检三姐”团队巧解群众“三结”
8月28日15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长安家园社区,烈日曝晒、暑气蒸腾。
社区内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却是另一番清凉景象。二楼的就业指导中心里,10余名残疾妇女围坐在手工台前,指尖飞针走线,将塑料亮片缝缀衣领。
51岁的杨大姐坐在手工台一侧,左手垂放在大腿上,右手捏针偶尔微微停顿调整位置。“因为中风,我的左手不能动。”杨大姐告诉记者,如今她在这里做手工活,不光能挣些钱补贴家用,细微的手部协调动作还能帮助恢复受损的手部功能。
十几平方米的空间不大,却承载着残疾困难群众的生计与希望。“我们联合妇联、残联等部门,主动对接爱心企业争取手工订单,把插花、刺绣、缝制等简单且灵活的就业机会送到社区残疾困难群众身边,促进西甲直播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河池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罗愉介绍说。
在河池,这样的帮扶故事为群众津津乐道,背后源于一支“检三姐”团队。
“河池是‘刘三姐’的故乡,她的故事广为流传,是岭南地区最亮眼的文化符号。”河池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韦锦猛介绍说,2023年以来,该院结合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壮族女干警多的实际,创新打造“检三姐”团队,将刘三姐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优良品质融入司法救助工作,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从个案中发现问题,为一类群体撑起保护伞,让一方土地充满法治温度。从去年一起残疾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中,“检三姐”团队敏锐捕捉到残疾困难妇女的共性问题,随即由天峨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民政等七部门在全县开展为期1年的残疾妇女、困难妇女权益保护行动,以点带面为特殊群体筑牢权益保护法治屏障。
“专项行动中,我们积极推进为尚未办理残疾证的残疾妇女补办证件,对接衣领缝制、中国结编织等门槛低、易上手的创收项目,并持续提供心理关怀和支持。”罗愉告诉记者,目前“检三姐”团队已帮助数百名残疾妇女和困难妇女,真正把司法关怀转化为她们可持续的生活保障。
司法救助并非一蹴而就。如何通过司法救助帮助群众既解“法结”、又化“心结”、更破“困结”,成为“检三姐”团队不断深化实践与思考的核心课题。
“我们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探索‘三姐解三结’工作机制,用真情与担当架起检民‘连心桥’,以实际行动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不断兜牢民生底线,构建民族地区司法救助创新发展新格局。”韦锦猛说。
以特殊群体为“点”。“检三姐”团队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通过“市统筹、县主导、乡摸排、村扎根”四级网格穿透式管理、大数据模型筛查等方式,聚焦农村地区生活困难特殊群体,结合系列专项活动,对因案致困群众实施精准帮扶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以高质效履职为“线”。“检三姐”团队树立司法救助“一盘棋”思想,整合多方资源,对内建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司法救助线索移送机制,破除部门信息壁垒,对外聚能“检察+N”合力,与退役军人、乡村振兴、民政、妇联等部门会签协作机制,在多方面加强配合,拓宽救助渠道,推动司法救助工作从“分散运作”到“集成处理”。
以民生福祉为“面”。“检三姐”团队坚持化解矛盾、救急扶困同步进行,综合运用“领导包案+公开听证+司法救助+释法说理”等多元化措施,实现矛盾“最优解”。
与此同时,“检三姐”团队推动个案穿透类案,针对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制发检察建议,提升治理效能。在一起司法救助案中,外卖员送单时被坠物砸中死亡,因平台未缴工伤保险无法获赔,西甲直播即向人社部门发出建议,推动外卖行业治理,维护劳动者权益。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河池市西甲直播共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342件,救助469人,发放救助金283万余元。其中,多元救助案件占司法救助案件78.3%。9个案件获评国家级、自治区级典型、优秀案例……
亮眼数据的背后,正是“检三姐”团队以检察“匠心”守为民“初心”,穿行于桂西北大山之间,用司法温情化解百姓忧愁,以法治力量书写出一篇篇增进民生福祉、守护公平正义的动人篇章。
(本报记者吴良艺 通讯员胡茜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