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春节档全国热映,艺术地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甲直播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开设“你评我说·检察官看《第二十条》”专栏,邀请检察人员畅谈观影感受,一起探讨如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努力答好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答卷。
银幕,虽然被深沉的黑色覆盖,却拥有将光明深植人心的神奇力量。
尤其是法律题材电影,这种光明与黑暗的交织更为显著。无论案件的细节如何被黑暗所吞噬,公平和正义的光芒总会破晓而出,它们照亮了法律背后隐藏的人类智慧真理和人性的情感良知,为社会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电影《第二十条》正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其新颖独特的创意为法律题材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将在法律领域和影视领域留下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拥有22年基层一线经验的检察官,我深感荣幸能够从法律片爱好者的角度,去深入剖析这部独特电影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在以下的文字中,我将从选题维度、人物塑造维度以及故事情节维度来分享我的观感和思考。
选题维度
第一次以“法律自身之美”为创作出发点
这部电影在选题上便独树一帜,摒弃了传统商业片的常规思路,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创作视角。
让我们回顾30亿票房+的两部法律题材影片。《孤注一掷》上映时,全民对于电信诈骗的深恶痛绝已达顶峰,影片重点展示了诈骗的方式和危害。《我不是药神》呼应的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药品刚需,重点展示法律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当下全民热点+法律故事,最终成为爆款。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作为沉睡条款被唤醒,即使昆山反杀案等案件曾经轰动全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电信诈骗案件数、药品刚需人口相比,正当防卫直接关联的人数差距巨大。在热度方面,已经离开热点关注视线。
而且,作为观影的人来说大部分是法律圈外的人,去理解正当防卫条款其实关联每一位公民,还需要一定的法律认知。这无疑加大了观影共情的难度。作为一部极高成本的商业电影,从投资盈利的角度看,这个选题非常具有风险。
这也让我非常好奇整个电影的选题如何产生的?没有一个对于刑法正当防卫、对于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深刻认知,没有极大的勇气担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对于法治的一种情怀,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决策。这一点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但是,这个选题在投资角度非常冒险的同时,在法律专业角度又非常的准确。对于正当防卫条款刑法体系乃至在整个中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公民的重要意义,在此就不再赘述。2020年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简单的几句话,字字如山,句句似海,凝聚了多少案件中当事人的命运和悲喜。一旦深入其中,观者就会关心这一可能涉及自己的命题。
简而言之,正当防卫无疑是法律条文中最能彰显法律之美的瑰宝之一。它所蕴含的戏剧冲突、不确定性、对抗的激烈程度以及价值选择的多样性,无一不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法律,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天理良知,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感。
从《失控陪审团》中揭露的美国陪审团民主制度的幕后操控,到《守法公民》所揭示的英美法系中控辩交易的副作用——检察官胜诉率与案件风险承担的扭曲变异,再到《熔炉》中对韩国福利机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刻剖析,这些影视作品都以触及心灵的选题展现了法律的厚重与深刻。它们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更引导人们深思法律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道德良知。
实践已经证明了,以前某些作品的单纯制造悬念情节翻转,或者碰瓷热点案件炮制噱头,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另辟蹊径,这部作品开始了对于法律内核中蕴含的人性、自由、平等进行了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