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春节档全国热映,艺术地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甲直播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开设“你评我说·检察官看《第二十条》”专栏,邀请检察人员畅谈观影感受,一起探讨如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努力答好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答卷。
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表现格外亮眼,好评如潮。
没有恢宏的场面,没有离奇的转折,没有深奥的对话,电影以发生在身边的“小案”为切口,充满“烟火气”地向观众展示了检察官在运用“正当防卫”条款时背后蕴含的真理智慧和人性良知。
电影泪点与笑点并存,140分钟的观影时长里,让不少观众“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便产生了敬畏之情。
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因为它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梦”。
“爸,以后看到同学被欺负帮不帮?”面对检察官之子韩雨辰的灵魂拷问,电影最后交出答案——必须帮,帮到底!“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社会最朴素的正义,法律理应回应。
社会需要正义,人民呼唤“英雄”!
那么,何为“英雄”?笔者从电影选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进行分析和思考,认为社会需要的“英雄”应有这些特征:
“英雄”在于有“一念之差”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只是在紧要关头选择成为“英雄”。
影片中,“韩明”这一角色破除了以往对检察官“高大上”的诠释。生活中,他和普通人一样,面临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
可是,就是这样一名检察官,在目睹所办案件当事人张贵生为见义勇为“买单”后接连上访,遭遇车祸丧命;证人郝秀萍被恶势力威胁,头也不回选择轻生;儿子韩雨辰制止校园霸凌,致全家陷入窘境……这些经历,给他的内心注入了“催化剂”。
听证会上的那句“等一下”,就是他的“一念之差”。
“你知道这对国内司法界的影响有多大吗?”这句台词似乎提醒了“一念之差”的代价。但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是当仁不让的影片高潮,酣畅淋漓地阐明了司法人员最朴素的执法目标,回应了人民群众最简单的情感期待。
检察官韩明的举动,让每一名检察人员开始思索,法律背后的真理,不是约束,而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是打破常规,还是墨守成规,“英雄”往往选择了前者。
“英雄”在于有“一己之力”
虽不提倡标新立异,但“英雄”确实与众不同——有股“轴劲儿”。
电影中,女检察官吕玲玲的塑造令人格外印象深刻。她在办理王永强案中,因找不到关键证据——刀,导致案子“久拖”不诉。被害人家属多次聚众闹事,扰乱司法,让人倍感压力。
为寻求真相,她多次要求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为办案学手语,并保护关键证人,坚持为弱者鸣冤,为苍生请命,为了正义良心,哪怕停职也不妥协。
这样的角色,在热播电视剧《狂飙》中有着同样的演绎,那就是人民警察安欣。他为把高启强绳之以法坚持了10年、20年甚至大半辈子,从年少青丝,到两鬓斑白……
办过未破案件,才懂那份“执念”。不管是岗位调动,还是浑身是伤,只有案件成功办理,才能打开心结。就像吕玲玲在剧中说的一样,“如果我们不能给她们带来希望,那我们有什么资格穿上这身衣裳?”
有人说,他们太“轴”、太不近人情,是性格缺陷。但其实,“轴劲儿”是司法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他们只有倔强地守住心中底线,才能死死捍卫公平正义,才能让百姓安心。
经历苦难,痴心不改,就是“英雄”。
“英雄”在于有“一厘之距”
有时,有度与无度就差“一厘之距”。
韩雨辰在巧遇校领导儿子张科霸凌其他同学时,毫不犹豫选择了挺身而出,不慎将张科的鼻梁骨打折。张科父亲护子心切,报警追究韩雨辰法律责任。就这样,韩雨辰从“有理”变成了“无理”。
警局里,张科父亲怒言:“如果你儿子再高抬贵手一厘米的话,这眼睛没了”。韩雨辰母亲回道:“这不还差一厘米吗?”
这恰与影片中另一人物张贵生形成了对比反差。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撞见流氓骚扰女孩,果断上前制止,反被流氓围殴。他拿起灭火器自卫,下手没了轻重。
检察官韩明在劝阻其上访时,看着视频一帧帧地回播解释道:“到这,是见义勇为;到这,是互殴;到这,就是故意伤害,对方颅骨骨折,多严重的伤害啊……”张贵生的结局较韩雨辰而言,恰恰隐喻了正义与暴力就差这“一厘米”的分寸。
众所周知,正当防卫条款之所以“沉睡多年”,在于它的边界宽泛,而这“一厘米”却难以拿捏。
我们不能让老百姓面对不法侵害时,做到“忍一忍海阔天空”,也不能刻板要求其给予精准的对等反击,做到“点到为止”,这些都是强人所难。
我们呼唤正义。毕竟,“英雄”所为是为减少悲剧的发生,而不是让一个悲剧变成另一个悲剧。
我们需要“英雄”!这是社会的期盼、人民的期待、法治的期许。
下一位,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英雄”是你吗?
(作者为江西省萍乡市检察院史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