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你评我说·检察官看《第二十条》】路虽远,行则将至
时间:2024-02-26  作者:张佩佩  来源:河南省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字体:  

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春节档全国热映,艺术地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甲直播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开设“你评我说·检察官看《第二十条》”专栏,邀请检察人员畅谈观影感受,一起探讨如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努力答好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答卷。

《第二十条》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正当防卫”议题的法治题材电影,片名取自刑法第20条规定,讲述了普罗大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和西甲直播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双方甚至多方付出的代价如何巨大,“正道的光”如何一步步得以展现。影片中喜剧元素随处可见,前半部分诙谐幽默,后半部分跌宕起伏,笑中有泪,小视角见大格局,后劲十足。

“姐!昨晚上去看了《第二十条》,果然你们那身检察蓝才是最好看的衣服。”节后的一天,我收到00后表弟的消息,对面的兴奋透过手机屏都要溢出来。他正值择业期,用他的话说,看完电影“有种不管不顾考检察院的冲动”。

又收获一颗维护公平正义的赤子之心,大概也是这部电影带来的意义之一吧。手机屏幕不断闪烁,表弟继续抒发着当下自己的激情感慨,我的思绪也随之纷飞起来。作为一名检察人员,我时常为自己的职业自豪,但看完《第二十条》,心潮澎湃的同时,竟然也感到有些羞愧。

羞愧于检察官韩明,将公交车司机张贵生见义勇为的视频逐帧分析,以秒数为单位把时间分段,把持续进行的防卫行为,分别解析为“见义勇为”“互殴”“故意伤害”,后来张贵生在上访途中意外死亡;羞愧于父亲韩明,再无法回答“没有错,凭什么要道歉”。此时,仍旧强拉着因制止校园霸凌反被诬陷的儿子韩雨辰,去给霸凌者道歉,后来韩雨辰在面临小混混们的殴打时甚至不敢还手;羞愧于领导田副检察长,在政法委书记和围堵检察院大门的刘文经亲属面前,当场立下保证要立即提起公诉,后来郝秀萍因担心丈夫被重判、女儿被绑架而绝望跳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幽暗之处。以上种种羞愧里,也暗藏着属于我的“幽暗”,比如担当不足,比如执着不够,比如怯弱而不勇敢。扪心自问,在某些具体的场景下,我未必比“觉醒”前的韩明做得好,更难做到执着如吕玲玲那般。电影的最后是“觉醒”后的韩明的大段独白,慷慨激昂,全片高光,让人欣慰也引人思考,到底怎么样做才能真正维护公平正义?怎么样做才能不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或者把命题再缩小一些,怎么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检察人员?

拥有与时俱进的法律素养,正确适用正当防卫

电影《第二十条》通过挂职检察官韩明亲身经历的三个案件,剖析了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条款“沉睡”多年的原因:“以前都是这么判的”的惯例在前,“死者为大”的观念压力,“这样判法律上一点问题没有”的机械流程,让包括检察官在内的基层司法工作者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亮剑”。

于是韩雨辰委屈,我制止霸凌有错吗?张贵生不解,我见义勇为有错吗?王永强悲愤,我正当防卫有错吗?他们不禁要问,做个好人有错吗,为什么普通人的情感期待是和司法实践相悖的?那么法在维护什么,法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公道自在人心,总有一些勇敢的人站出来,“我以我血荐轩辕”,悲情壮烈。韩雨辰的打不还手,张贵生的意外身亡,郝秀萍的纵身一跃,一次又一次地将“不公平”的利刃刺向韩明心里,直到温凉的血液重新涌动,僵化的条款重新激活,出走的正义重新回归。而吕玲玲检察官则更让人佩服,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她失去那么多却还愿意坚持那么久,十年饮冰,热血难凉,或许这就是“检察蓝”信仰的力量。

近年来,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等真实案例,被准确适用正当防卫,不断引发人们对正当防卫的重新认识。执法、司法过程中具体认定事实,不仅要考虑个案的公正,案件结果更应当考虑对社会公序良俗、人性、良知等基本价值的维护。时代在变化,民众在觉醒,理念要更新。一旦适应不了社会发展新情势,便无法满足老百姓对于执法司法的新诉求、新期待。

拥有如我在诉的共情能力,敢于适用对应条款

电影中吕玲玲劝韩明要敢于适用第二十条:“为什么郝秀萍要去跳楼啊?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如果我们不能让一个母亲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这身衣服?”

话说完,她的眼泪因为极力克制没流出眼眶,但显然已经流进了韩明的心里,冲刷了他早已习惯的凑合和麻木,唤起了他久违的古道热肠和热血冲动,因为韩明也曾在年少时为了伸张正义而不惜耽误自己的毕业分配,骨子里的“正义”一直在,只是不小心“睡着了”。

“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司法工作者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一个案件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怎样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是只有大案才会影响一生,对于很多没有社会资源的当事人来说,即使案子小如尘埃,落在个体身上也能把人砸蒙。当韩明不再纠结于既往惯例,转而追索立法本意和法的价值,关注鲜活的具体的当事人,把别人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来考量,才迎来了听证会上他最终敢于适用正当防卫的新生。

一位老师曾说,社会特别需要掌握资源的人拥有悲悯心、同理心,他尤其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对苦难的感知力,否则冷漠横行,更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有一天那些人连自家门前的雪都不会扫了”。检察人员想要提升悲悯心和共情能力,可以多到基层走走,多读经典小说,从中看众生相,看生活的底色与世界本来的样子,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对朴素情感的感知力。

拥有公正有力的规则保障,善用制度加持勇气

电影中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的遭遇告诉我们,勇敢只有在规则的保障下才叫勇敢,如若没有规则的保障,勇敢大概率只能沦为牺牲,成为代价。从少年韩明的勇敢、正义、温暖,到中年韩明的圆滑、世故、妥协,这个变化本质上也是由环境和规则的长期塑造而来,而且我们都能明白,韩明内心的怯弱不仅是人格的缺陷,更是他遭受现实无情打击后,被迫选择适应所谓生存规则和环境的结果。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影片中这句呐喊多么振聋发聩啊,但现实的残酷就摆在那里,而且只会比电影中呈现得更加复杂,司法实践中剪不断的行为界限多的是,理还乱的证据交织多的是,捋不顺的因果脉络多的是。

对检察人员来说,在诉与不诉之间,在天理、国法、人情之间,考验的绝不仅仅是承办人的专业能力,还有考核机制、信访制度、司法配套措施等。如何在案件办理中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除了办案人本身要想干、敢干、会干外,显然还需要其所属单位及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更多考量和支持。正如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所说:我们不要简单谴责人性,在制度没有提供充分保护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只会想着自保。普通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是需要制度来加持的。

两高一部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写明: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该意见对于彰显正确社会价值导向、涵养良好社会风气、指导司法人员准确适用法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个案的公正办理和职能部门的规则支持,是给正当防卫条款这汪静水扔下了巨大石头,那么《第二十条》的热映无疑是点燃了普罗大众心中的熊熊火焰,大家一起攒劲儿,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定能将水烧开。罗翔老师曾多次引用苏格拉底的话: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真理的种子早就在你我心中,等待被激活。我们不可能被人感动,我们只能被自己感动。当我们心中的琴弦被拨动,泪水便夺眶而出。公平和正义早就在民众的心中,他只需要被激活,无需被教导。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作为新时代的检察人员,我们究竟还有多远,要积蓄多少力量,要踏过多少荆棘,要经历多少变革,才能真正抵达群众对公平正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路虽远,行则将至。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

[责任编辑: 于春贺]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