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检察院青年干警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立秋晌午,踏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一幅幅定格苦难的照片、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像,无不诉说着那段岁月的悲壮与艰辛。我行走在这条血泪交织的历史长廊中,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民族记忆最敏感的脉络上。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爆炸,炸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疼痛的伤口。短短四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屈辱岁月。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将长春定为“新京”,妄图将东北大地进一步推向殖民统治深渊。吉林省作为伪满的“中心地带”,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苦难,这片黑土地上的同胞被迫生活在屈辱与压迫之中。
然而,黑土地上从不缺少血性与反抗。吉林作为抗日联军重要活动地区,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一批抗日英雄。他们率领部队在白山黑水间与敌人周旋,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争。杨靖宇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壮烈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像赵一曼那样坚贞不屈的女英雄,她在狱中受尽酷刑仍毫不屈服,就义前写下“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铿锵诗句。吉林大地处处回荡着不屈的呐喊,洒满了英雄的热血。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配合了全国抗战。1931年至1945年,吉林大地既是屈辱的受难地,也是抗争的最前沿。英雄的吉林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不屈的脊梁,用一次次悲壮战役,点亮了东北抗战永不熄灭的火种,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
走出展厅,那段用血与火铸就的抗战岁月,仿佛仍在低语着不屈的脊梁与精神。而当指尖轻抚胸前的检徽,它所承载的已经不只是一份职业的荣光,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使命接力——昔年,英雄以生命守护家国;今日,我们以法律守护那些曾守护我们的人。
在今年办理的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中,我院发现申请人老于是一名72岁的退役军人。为此,我院开启司法救助“绿色通道”,5日内就将司法救助金发放到位。同时,我院建立老兵救助档案,动态跟踪老于一家的生活保障需求,确保帮扶措施不中断。回访老于的当天,我们发现他左臂伤口有恶化倾向,立即联合长春市绿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大病救助直报,通过综治平台直通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申报了大病救助,解决了老于的后顾之忧。
在这场从历史到现实的精神长征中,前辈用鲜血捍卫国家主权,我们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前辈用生命换取民族解放,我们用责任维护人民权益。历史从未远去,它活在每一个司法案件的公正裁决中,活在每一份检察建议的落地回声里,活在每一次法治进步的细微积累间。这是我们对历史的庄严回答,更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作者: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刘泽坤 整理:本报记者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