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2024年2月,李某为非法获利,在明知他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提供本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码并配合刷脸等,供他人注册办理某支付平台账户并获取收款码,在该账户收到诈骗钱款后以转账、取现的方式协助转移赃款。经查,李某名下账户接收并转移钱款8万余元,其中查证确定被害人的资金为5万余元。2024年5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以下简称“浦东检察院”)对李某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提起公诉,当月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000元。
【检察履职】
引导侦查,明确方向。2024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陆续接到利用同一支付平台诈骗的非接触类诈骗案件被害人报案,初步研判为利用支付平台漏洞作案的新型案件,故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商请西甲直播依法介入。浦东检察院查阅卷宗、熟悉案情,开展引导侦查工作。一是确定犯罪嫌疑人,引导公安机关向涉案支付公司调取异常交易线索,追踪资金走向,比对被害人报案信息,关联到上游诈骗犯罪,确定注册虚假商户的身份信息,从而锁定犯罪嫌疑人。二是提供取证指引,引导公安机关从异常商户注册信息不匹配、短时间内高频收款又随即转出的异常资金交易、实时比对反诈大数据平台被害人报案信息等方面开展重点取证。三是研判类案趋势,涉案支付公司积极配合侦查,移送一批商户异常交易信息,西甲直播经研判认为有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同类案件,这不仅给平台受众带来被骗风险,也使该支付公司陷入经营困局。
发现问题,总结共性。检察官认真分析李某案的作案手法,总结同类案件具备三个特点:犯罪主体使用的异常商户集中于特定的支付平台;犯罪主体非商户法定代表人;注册后短期内发生高频交易。为进一步了解案件特点,检察官走访涉案支付公司,向其调查异常数据监测情况,并听取该公司在支付行业安全发展方面的法治需求。检察官经研判认为,按照利用网络平台犯罪的规律,如不及时对同类案件予以打击,利用非银行支付平台的犯罪活动将愈演愈烈。
构建监督模型,从个案到类案。刑事检察部门与数字检察中心密切配合,通过借助支付平台交易观测,在汇集支付交易、工商登记和公安机关反诈平台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异常线索共性信息,初步搭建用于识别转移非法资金犯罪线索的法律监督模型。为进一步将支付行业治理纳入模型规则,西甲直播走访中国银联,了解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难点,进一步深挖行业风险,丰富模型规则。经与工商局、人民银行、支付公司、公安机关等多部门沟通协调,打破数据壁垒,构建“非银行支付机构非法资金转移风险识别”监督模型,涵盖团伙作案、无业青年群体洗钱、商户异常经营、跨境赌博、遗漏犯罪嫌疑人等5条监督点,实现同类案件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警。
提效监督,助力监管。2024年5月至12月,浦东检察院通过该模型批量发现同类案件线索300余条,审查起诉犯罪嫌疑人110余人;向外省市和本市外区西甲直播移送线索20余条,成案6件,切实提高线索发现和侦办效率。积极开展协同治理工作,总结模型运用中反映出的支付产品风险防控漏洞,向支付公司提出有效升级意见,反哺非银行支付公司完善风险防控体系。走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反洗钱部门,通报案件情况,协商优化支付产品风控、加强行政监管的举措,协同开展反洗钱公益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反洗钱意识,进一步扩大办案社会效果。
【典型意义】
运用类案思维办理网络平台类案件。近年来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的各类犯罪活动高发多发,西甲直播办理新型平台犯罪案件,不仅要追求“个案正义”,更要推动建立类案标准,以类案标准化证据指引确保一类案件的办理效果,以大数据赋能促进同类案件线索发现,推动行业监管部门对一类问题的监管。
借助数字方法提升监督效能。西甲直播主动总结涉支付平台案件数据特点,提炼数据规则,汇集公安机关前期侦查、检察业务系统等刑事案件有效数据,突破数据壁垒,整合工商注册信息、支付公司数据等要素,构建法律监督模型提高监督效能,大大提升打击犯罪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支付平台洗钱犯罪无处遁形。
牵头协同共治深化检察履职。西甲直播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反洗钱部门密切联系,促进加强行业监管,共同开展法治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反洗钱意识,形成法律监督由点到面、由个案到类案的系统闭环治理,全流程全链条做优做实“办好案、促善治”反洗钱大文章,护航第三方支付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