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钟鼓胡同与兰花草
时间:2025-10-10  作者:杨泽宇  来源:检察日报-绿海周刊·风景
【字体: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上世纪70年代,一首名为《兰花草》的校园民谣风靡台湾,之后传入大陆,传唱至今。而这首歌的歌词,正是源于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于1921年创作的一首小诗。

1.

这首诗原题为《希望》,最初见于胡适1921年10月4日写的日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缘起,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921年夏天,熊希龄夫妇创办的香山慈幼院举办周年纪念会,特地邀请胡适演讲,临别时赠予他一盆兰花。胡适满心欢喜,带回家悉心照料,然而直到秋天,这盆兰花却一个花苞也没有开出。胡适又按自己的心意,进行新的培植,以待来年开花。他由此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小诗。诗中的“我从‘山中’来”,指的是从西山(香山慈幼院位于北京西北郊)归来;“种在‘小园’中”,便是种在胡适北京的家中。

多年以后,胡适忆及早年在北京的生活,感慨地说:“我在国内混了二十多年,总是租房子住。”

1917年9月,26岁的胡适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他先是暂住在北大教员宿舍,后与安徽同乡高一涵合租在朝阳门内竹竿巷、南池子缎库胡同。时局渐趋稳定后,1920年5月22日,胡适搬到位于地安门内钟鼓寺14号的四合院,在这里住了六年之久。他在当天的日程里写下“至新屋(今日迁居)”,次日又作诗一首:“偶然抬起头来,只见那满天的星,半圆的月,明晃晃地照人如故!”

据胡适表弟石原皋回忆,胡适的家“离北大不远,住宅是普通四合院,房子不大,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有耳房,厨房很小,厕所更狭。庭院也不宽大,栽有一二棵小树,数盆夹竹桃”。胡适将正房作为卧室和书房,厢房为客房和会客室,家具陈设也很简单。书房“有一张很大的写字台,一两个书橱,一张旋椅,几张小椅,四壁空空如也……满桌都是书籍,看起来很紊乱”。胡适在家的主要活动就是读书写作,偶尔到庭院中散步。妻子江冬秀爱打麻将,只能躲得远远的,以免使打牌声吵到他。胡适在外的应酬颇多,但无论多晚回来,他都要在书房看一会儿书再入睡,这是他的习惯。

随着家庭新成员的降生和《努力周报》的创办,位于钟鼓寺的小院愈发热闹起来。每逢周末,这里便成为京城著名的文化沙龙,林语堂回忆道,“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对穷人,他接济金钱;对狂热分子,他晓以大义。”除钟鼓寺外,胡适在北京的寓所还有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地安门米粮库4号和东厂胡同1号。如此算来,胡适在北京居住将近20年,堪称“半个北京人”。北京不仅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更是他学术思想臻于成熟、文化事业达到巅峰的黄金时期。如今,胡适的每一处故居都像一页鲜活的书签,标记着这位新文化运动旗手留下的足迹。

2.

胡适以提倡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奉行自由主义,却始终认为“宽容比自由还更重要”,无论对谁,都保持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从北大教授到北大校长,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他对朋友都平等相待。有学者统计,与胡适有书信往来者就有数千之众,上至政要学者,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都有胡适的朋友,大家提起他时都会说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历史学者罗尔纲在回忆胡适的时候曾写道:“适之……好比煦煦的春阳一样有着一种使人启迪自新的生意,教人感动,教人奋发。”

胡适品性的形成,与他的故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息息相关。位于适之路28号的胡适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门额上镌刻着“兰蕙书屋”四个大字。胡适的父亲胡传对兰花情有独钟,特意聘请徽雕大师胡国宾给家中的门扉窗棂刻上兰花图案,并题写“珍重韶华惜寸阴,入山仔细为君寻。兰花岂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赏音”等诗句,其中便包含着父辈对家风的传承和对子女的厚望。《孔子家语》有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胡适自幼耳濡目染“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其节”的训诫,这对他日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人格的塑造,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胡适故居展室前有一方石碑,上面刻着他翻译的罗伯特·勃朗宁的诗句: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地长大。

你手里提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种子,

六月才开的吗?

再说回钟鼓寺,其旧称是钟鼓司,因是明朝二十四衙门之一钟鼓司所在地而得名。清末始称钟鼓寺,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1920年,胡适先在钟鼓寺14号安家,两年后又租下相邻的15号院落。1965年整顿地名时,钟鼓寺正式更名为钟鼓胡同。从地理方位来看,钟鼓胡同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与五四大街之间,呈南北走向,北起后局大院,南止嵩祝院北巷,东临北河沿大街,西靠腊库胡同,步行到北大红楼仅需几分钟。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如今漫步在钟鼓胡同,已难觅当年皇家礼乐的钟鼓齐鸣,更不复往日胡适寓所的高朋满座,只有这寻常巷陌,依然默默见证着北京城百余年来的历史沧桑。

3.

《希望》首次发表于1921年10月12日《晨报副镌》第2版,后又相继发表在10月16日《民国日报·觉悟》第3版及1922年7月《新青年》第9卷第6号,最终收入增订四版《尝试集》,可见胡适对这首小诗的青睐。

根据胡适日记将全诗抄录如下: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全诗共计三段十二句,语言质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出白话诗初创时期的独特风貌。这首诗在形式上看似是改良的五言旧体,实则完全突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束缚,既不讲求严格的平仄对仗,也不刻意用典,甚至连韵脚都随性自然,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诗体大解放”的创作主张。诗中的“兰花草”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可视为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又可解读为才学抱负的寄托,更可升华为时代理想的投射。在新旧交替的转型期,胡适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大旗,在“一日望三回”的守护之中,努力培育“希望之花”,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重象征并非刻意为之,诗中兰花的自然意象与诗人的人生感悟浑然天成,恰是其“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主张的完美实践。百年后重读《希望》,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真诚质朴的希冀:无论是个人修养、学术追求还是社会理想,都需要“容忍与自由”的平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和“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务实态度,方能等来“祝汝满盆花”的盛景。

五十载光阴流转,台湾音乐人陈贤德和张弼给这首小诗注入新的生命力。他们将其谱曲,更名为《兰花草》,同时对原诗作了一些修改,使其更有利于传唱。如将“希望开花好”调整为“希望花开早”,使期待之情更加鲜明;“一日望三回”中的“望”改为更口语化的“看”,更符合今人的语言习惯;而“急坏看花人”则被改为“兰花却依然”,赋予歌曲舒缓优雅、从容淡定的意境。最明显的改编在结尾部分:“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这一调整不仅延长了叙事时间线,更使情感基调从焦灼急切转为温柔守候,最终迎来满庭花香的圆满。

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时代的回响。1980年6月9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第二个春天——读台报有感》,提到当时台湾流行的胡适作词的这首歌曲:“由于《兰花草》一流行,许多模仿《兰花草》的歌也纷纷出笼。比方‘我从东北来,带着乌拉草’……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种说法,当时胡适的妻子江冬秀正在家中待产,胡适便赋诗一首,借等待兰花的盛开,表达了夫妇二人等待新生命的焦灼与期盼。那年夏天,胡适携长子思祖送别恩师杜威回国,心中既有离别的怅惘,又有对未来的期许。12月27日,胡适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为了纪念杜威,胡适给孩子取名“思杜”。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 高可 李先硕]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