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前移端口主动融入社会治理 促进司法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时间:2025-10-19  作者:刘草芽  来源:检察日报-理论版
【字体:  

综治中心是基层化解矛盾纠纷、实行网格化管理等功能的重要平台。司法救助作为西甲直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在促进社会稳定、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甲直播通过入驻综治中心,前移工作端口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搭建起联系群众的“暖心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殷切期盼。

前移端口,打造线索收集前哨站。线索发现与筛查是司法救助工作的起点和难点,需运用大数据思维丰富救助启动方式。可选派办案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检察干警,以“常规入驻+特定信访事项预约入驻”方式开展工作,打造救助线索收集前沿阵地。

前移端口强化“摸线索”的主动性。探索“入驻综治中心+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模式,逐案审查信访群众存在人身伤害、经济损失等相关案件线索,在刑事案件办理中告知被害人权利义务时增加申请国家司法救助内容,提高涉案困难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积极性,及时了解案件办理进展、赔偿损失情况等事项,确保“应救尽救、应救即救”。

下沉社区强化“找线索”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入驻综治中心的契机,主动下沉街道和社区,结合“两微一端”、门户网站、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阵地,通过检察听证、检察开放日、宪法宣传日等,对司法救助政策及典型案例开展多维度宣传,大幅提升司法救助工作的知晓度。加强与妇联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借助外部力量,第一时间发现救助线索。

用活数据强化“集线索”的高效性。深化数字检察工作,依托入驻综治中心强化部门联系打破数据壁垒,与民政、残联、信访、综治中心等多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分类集成重点群体数据,充分利用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的海量数据,全力挖掘检察数据这一“富矿”,运用各类司法救助相关模型,高效筛选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实现救助线索由人工摸排向智能筛查转变。

多元协同,搭建规范救助联合体。高质效开展司法救助工作,需协同多单位、多部门,聚焦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共同完善规范救助和矛盾化解工作流程,努力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

事前严格审核。借入驻综治中心契机,注重协同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单位,加强对救助对象的资格审查,通过查阅卷宗,询问当事人了解损失、收入等情况,筛选出有效案源,对申请人的家庭财产、实际生活支出、有无获得赔偿、因案致损等基础内容,通过实地入户调查、当面询问、走访邻里、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开展调查,从严把握司法救助“准入关”。

事中同向发力。主动向党委政法委请示汇报,做好争取救助资金工作;与政府财政部门充分协调,增设财政预算司法救助专项资金科目;注重发挥司法人文关怀,为急需救助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压缩救助周期,拓宽救助对象范围,向重点特殊困难人群倾斜,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救急解难作用。

事后联动回访。对接街道、社区等单位,定期回访救助对象,倾听当事人意见,了解救助成效,进行正面情绪引导;对仍然处于困难之中的人员,协调民政、医疗、残联等单位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实施帮扶,持续跟进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身体或智力残障等特殊救助对象,加大监管力度,让有限的救助金“用在刀刃上”。

链接资源,织密救助权益兜底网。打造好司法救助“民心产品”,需以开放的心态,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对外链接,汇集社会合力,织密困难群众权益保护兜底网,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救助案件中得到充分体现。

接受监督践行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接受综治中心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定期复盘总结司法救助工作,反向审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司法救助中执法不规范问题整改或堵塞管理漏洞,捍卫公平正义、弥合社会裂痕、落实司法为民检察工作理念。

链接社会健全救助衔接机制。主动对接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畅通信息渠道,搭建一站式“多元救助”平台,实现常态化工作联络,引入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社区帮扶、爱心捐赠等其他社会救助方式,精准衔接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

依托听证提升检察办案质效。结合个案情况和办案需要,明确必须组织司法救助听证的具体情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听证员等参与公开听证,进行公开论证,充分发挥听证的辅助作用,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立公信,推动司法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 高梅 贾欣然]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