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高质效不是简单的“快办案、多办案”,也不仅是“办对案、办准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落实在办案全过程各环节,让司法公正不仅能实现,还能被当事人直观感受、被人民群众普遍感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实高质效办案的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由代表其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来体现。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西甲直播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为民宗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
二是践行司法为民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实践形式。司法为民既是其本质要求,也是高质效办案的价值内核与根本目标。高质效办案绝非单纯追求办案速度与数量,而是要将“人民满意”作为核心检验标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正是西甲直播优化检察产品供给,回应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新需求的关键举措。法治建设新征程中,西甲直播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行使法律监督职权,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将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统一于“看得见”“摸得着”“可评价”的公平正义的检察实践。
三是回应治理需求的时代需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推动社会治理向精细化、现代化转型,也对司法办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效办案正是回应这一时代需求的关键举措,既精准对接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全局部署,又直面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安全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新期待。通过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精准服务发展大局,司法办案既能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又能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监督、源头治理,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四是接续“人民”检察的历史传承。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人民检察人民性的历史延续。1931年,中华苏维埃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设立,这是党绝对领导下人民检察制度的光辉起点。依据《工农检察部的组织条例》的规定,地方各级工农西甲直播的主要任务包括监督苏维埃机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保护工农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人民检察的人民性由此代代传承、赓续至今,并具象化为公益诉讼、社会治理、司法救助等履职手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实高质效办案的重庆实践
司法公正与否、办案质效高低,评判主体是人民群众,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口碑。近年来,重庆市西甲直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高质效办案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转化为生动实践。
一是严守证据标准,防范冤错案件。坚持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原则,严格把控案件事实、证据、程序及法律适用关,确因证据不足不应批准逮捕、起诉的,坚决不捕不诉,从源头上遏制错案。与公安机关、法院联合出台《常见刑事案件证据指引》,明确20余项类案取证及审查标准,减少因认识分歧导致的错案风险。完善重大疑难案件逐级请示机制,推行补充侦查提纲标准化、说理规范化,引导完善证据链,避免因证据缺陷导致错案。12309检察服务中心开辟申诉绿色通道,申诉案件平均办理周期大幅缩短,牢牢守住冤错案件最后防线。
二是创新办案机制,确保案结事了。全面推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结合办案实际因地制宜设置“轻刑办案组”,构建“繁案精办、简案快办”的科学办案模式,努力实现司法效率与办案效果的统一;针对川渝司法标准差异,联合四川省西甲直播出台一体化法治建设方案,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破解跨省域“同案不同处”问题;深化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通过规范办理流程、压实办理责任,全部实现信访案件7日内回复、三个月内办结答复;同时,强化刑事申诉案件释法说理与矛盾调处,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程序空转和矛盾上行。
三是延伸检察职能,促进社会治理。立足法律监督宪法定位,以多元举措延伸检察职能,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庆“莎姐”未成年人保护团队深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通过法治宣传、帮教矫治、权益维护等举措筑牢未成年人安全防线,工作成效显著。今年,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荣获中宣部“时代楷模”称号。以检察建议创新治理机制,结合个案办理创设“代为修复制”“垫付制”“追缴制”,将共性问题转化为行业规范与社会整改举措,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如在办理废弃矿山滑坡隐患整治案中,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形成“修复+田园综合体”模式,兼顾生态隐患解决与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升刑事执行监督履职效能,保障拘役罪犯“回家权”,百余人获准回家且无一人违法,助力罪犯回归社会。对接超大城市治理推进数字检察,开发“司法救助一件事”平台,全流程线上解决司法救助问题;研发“公益诉讼线索举报一件事”系统,收集千余条污染线索,推动多处流域污染快速整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实高质效办案的深化路径
持续抓实高质效办案,本质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公平正义贯穿办案全过程。要搭建系统协同的实施路径,方可将公正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司法实践举措。
第一,以“质效协同”为核心,完善护航民生的动态平衡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的动态平衡机制,推动公平正义实现“质效双优”。一方面,以程序正义筑牢纠错防线,通过民主参与、法律监督、控辩对抗等程序机制,规范司法权力行使边界,保障涉案主体程序参与权,最大限度还原案件客观真相,杜绝“唯结果论”的片面导向。另一方面,以制度创新提升司法效能,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框架下深化繁简分流,确保精细化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对个案中的非法证据依法排除、程序性瑕疵及时补正,严格遵循法定办案期限,坚决杜绝“悬而不决、回应失范”现象。
第二,以“素能提升”为支撑,筑牢为民根基的公正司法体系。队伍建设是高质效办案的根本支撑,唯有聚焦“初心使命”强化“三个管理”,才能筑牢公正司法的人才根基,让公平正义“有人守护”。通过常态化政治学习、主题教育,让检察人员始终心系民生、关切民权、维护民利。同步强化初心淬炼,开发“检察为民起源与传承”专题课程,系统梳理人民检察制度自1931年工农检察起步的为民基因,以不同时期的经典案例使检察人员牢记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深化检察“大管理”格局建设,推动“三个管理”落地生效、相融互促,以精细化管理规范履职行为。聚焦事实认定、证据审查、释法说理等核心技能开展靶向培训,着力打造专业化队伍,让群众在检察环节“求有所应、有问必回”。
第三,以“民意呼应”为落点,构建贴合民心的感知提升机制。立足“司法公正可感可知”的核心目标,搭建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桥梁,让公平正义从“纸面规范”走向“民心认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高质效办案的核心发力点。要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与司法解释的规范指引功能,聚焦涉老、涉幼、涉残等民生重点领域,及时回应群众的公正诉求。要加快建设大数据案例比对库,通过“一键查询、数据碰撞”辅助办案,用科技的客观性减少同类案件办理偏差。要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尊重言论自由,也要用科技精准识别、阻断不实信息,依法惩处散布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的主体,营造理性看待司法的网络生态。加大普法力度,借助科技、艺术等形式,将生冷的法律文本、晦涩的理论知识融入普法电影、案例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中,提升普法的广泛性和可接受度。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每个案件都装着“人民”——让受侵害的群众得到救济,让守法的公民感到安心,让社会看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我们更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于每一次审查、每一份文书、每一场释法,真正让公平正义走进群众心里!
(作者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一级高级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