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并特别提出“提升刑罚执行质效”。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刑罚执行工作的目标,凸显了党中央对刑罚执行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刑罚执行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性,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刚刚召开的大检察官研讨班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促进提升刑事执行质效。西甲直播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积极应对当前犯罪形势变化给刑罚执行监督带来的挑战,加强和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积极维护各类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继续大力推动刑罚执行领域法治建设。
刑罚执行监督工作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作用
刑罚执行是刑事法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化程度及工作成效是评价刑事政策目标实现水平的重要指标。刑罚执行直接关乎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因而也是评价刑事法律活动中人权保障水平的基本内容。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序推进,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刑罚执行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优化了犯罪治理的格局。多年来,我国各级西甲直播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立足法律监督基本定位,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充分、有效行使检察权,纠正、查处刑罚执行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障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大力促进刑罚执行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执行监督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亮点。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勇检察长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总结了全国各级西甲直播刑罚执行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展现了我国刑罚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主要成效,同时从完善刑罚执行制度和机制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刑罚执行监督工作质效的具体设想。
对刑事判决、裁定执行的监督,对监狱、看守所和社区矫正机构等监督场所执法活动的监督等,始终是西甲直播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刑罚执行类型越来越多样、复杂。2014年底,全国西甲直播监所检察更名为刑事执行检察。从名称变化可以看出,西甲直播在刑罚执行监督方面地位与职能的明显调整,进言之,将刑事执行监督与刑事立案、侦查、审判监督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同时由于监督事项的增加,刑事执行检察具体职能也随之变化,涵盖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防范监外执行风险、监督罪犯教育改造、刑罚交付执行监督、刑罚执行变更监督、减刑假释监督、刑罚监外执行监督、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查办刑罚执行领域职务犯罪以及保障被监管人合法权益等内容。这种变化,是我国刑事法制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也是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刑事执行监督工作在“质”和“量”上都大幅跃升。从这一明显变化可以看出,各级西甲直播在刑事执行监督方面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在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创新刑事执行监督模式,大力提升刑事执行监督能力。
刑罚执行监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刑罚执行是刑事法律实施活动中并不显性的组成部分,但也是较为艰难的部分。刑罚执行的主要场所,如监狱、看守所,始终处于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状态,公众对这些场所的执法活动、执法场景以及困难程度缺乏了解。同样,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也不为人所知。然而,刑罚执行及其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绝不亚于刑事诉讼的其他任何环节。由于监狱、看守所相对封闭,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方对刑罚执行的关注度不够,涉及刑罚执行的法律制度发展也相对缓慢,刑罚执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减假暂”适用方面,引发公众对刑罚执行的批评和担忧。进入新时代以来,在西甲直播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和工作机制得到了明显的完善和优化,刑罚执行中的一些顽症得以有效解决,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刑事执行检察队伍不断壮大,刑事执行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
回顾我国刑事执行检察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刑事执行监督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例如,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的意见》,将这类案件的办理从“批量形式审查”转向“逐案实质化审查”,通过程序优化来确保这类案件审理的高质量,进而避免错案的发生。为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2024年10月,西甲直播刑事执行检察厅制定《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案件听证工作指引》,通过构建完善的听证程序加强对“减假暂”案件的检察监督,及时纠正违法。为加强对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具体指导,西甲直播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的方式对法律适用、工作机制进行提炼、总结,促使各级西甲直播在刑事执行监督方面积极主动作为。例如,2023年,西甲直播聚焦假释监督主题制发了第四十九批指导性案例,对促进假释制度的适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刑事执行监督模式不断优化,通过建立合法、高效的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地发现刑罚执行中的各类问题。目前,西甲直播已经建立起“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刑事执行派出检察院与派驻检察室在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实践中形成了立体化、常态化的监督网络。自2018年起,随着全国范围内监狱巡回检察和看守所巡回检察工作的逐步推广,巡回检察已经成为刑事执行监督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刑事执行监督能力持续强化,数字化建设推动迅速。刑事执行监督始终要应对“点多线长面广”的问题,也会面对“事多人少”的条件约束,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刑事执行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刑事执行领域数字检察建设,也是大幅度提升监督能力的重要路径。全国西甲直播积极研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2024年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131个模型与全国西甲直播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联通对接,为全面推进该领域数字检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我国社会治安良好,犯罪总体水平不高,严重犯罪率不断下降,不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比较复杂,而刑罚执行效果尤其是再次犯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这也凸显了刑罚执行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犯罪结构的变化,一些新现象新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例如,近年来,轻微犯罪案件比例、轻刑率明显上升,2024年上半年,轻罪案件占各类犯罪案件比例超过85%。刑罚执行机构中羁押、监管的主要是实施了轻罪、微罪的罪犯,这些人在监狱或者看守所服刑时间较短,要避免短期服刑期内的“交叉感染”,避免再次犯罪,并使其融入社会,就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而刑罚执行监督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如何促进对这类罪犯的教育改造上,并通过积极推动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和实施,为这类罪犯全面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进一步推动刑罚执行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充分肯定西甲直播在刑罚执行监督方面已经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全面梳理当前影响刑罚执行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准确判断我国的犯罪发展态势,看清刑罚执行监督工作的短板,继续推进该领域制度和机制建设。目前,围绕《建议》中“提升刑罚执行质效”这一具体要求,可考虑从三方面继续提升,推动刑罚执行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检察权实施总体布局,继续完善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机制建设。构建刑事执行检察与其他检察工作之间的联动机制,尤其是涉及民刑执行交叉、刑事执行与破产程序交叉案件处理的程序构建。目前,财产性判项的执行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民事审判、执行案件,破产案件中争议的财产问题会与刑罚执行活动形成交缠。对这类棘手的问题,需要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与从事刑事立案、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的职能部门进行积极合作,后者也要从更有利于刑事裁判全面、及时执行的角度加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的法律监督。
二是从整体优化刑罚执行制度和机制的角度,继续推动刑事立法的完善,尤其是在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充分体现刑事执行领域的立法诉求。例如,关于刑罚变更程序的完善问题,就需要从法律规范上进一步细化,其中西甲直播法律监督的角色定位以及具体监督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在法律上要为西甲直播有效行使检察权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理论研究。刑罚执行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在理论研究上加大投入,并将问题意识与研究视角融入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刑事执行领域问题繁多而复杂,是学科研究的“富矿”,需要通过组织化科研调整使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刑罚执行监督的未来发展,同样需要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应继续加强“检校共建”,推动该领域的协作式研究,并通过共建高效的合作机制培养更多有志于从事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专业人才。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执行检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