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包容性法治”的中国实践及其全球指引
时间:2025-11-18  作者:张清?武艳  来源:检察日报-理论版
【字体:  

张清

□包容性法治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奠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世界法治文明成果。包容性法治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法治建设要体现多元共治、利益均衡、权利保障和价值整合。包容性法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吸收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同时立足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西甲直播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衰的重要保障。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笔者认为,“包容性法治”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包容性法治不仅是一种法治理念,更是一种治理智慧,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包容性法治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包容性法治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奠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世界法治文明成果。包容性法治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法治建设要体现多元共治、利益均衡、权利保障和价值整合。这一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吸收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同时立足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从理论渊源来看,包容性法治理念汲取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民惟邦本”的治理思想。同时,这一理念也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公正性。在实践基础上,包容性法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升,是对新时代法治实践需求的积极回应。

包容性法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注重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在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注重多元价值的协调统一,追求自由与秩序、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稳定的动态平衡;三是关注多元利益的统筹兼顾,既保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也照顾少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价值取向上,包容性法治坚持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平正义,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坚持和谐共存,促进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坚持开放包容,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建设有益经验。

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包容性法治实践

在经济建设领域,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法治环境方面。具体而言,包容性法治在经济领域的实践包括:第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第二,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第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这些措施体现了法治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包容性保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包容性法治注重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监管规则防范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这种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为创新发展留下了足够空间。

在社会治理领域,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首先,在民生保障方面,包容性法治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法律保护。其次,在基层治理方面,包容性法治强调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规范,保障基层群众自治权利;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律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纠纷解决体系。再次,在公共服务方面,包容性法治注重均衡发展,通过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保障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通过健全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文化建设领域,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方面,包容性法治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完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通过加强传统文化领域的法治保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包容性法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文化创新活力;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制度,促进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包容性法治在文化领域还体现在对待不同文化态度的开放性上,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这种包容的文化法治观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包容性法治注重代际公平,通过完善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通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生态环境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包容性法治强调区域协调,通过建立健全流域治理、区域协同治理等法律制度,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通过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统筹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再次,包容性法治关注利益均衡,通过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公众环境权益;通过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协调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

包容性法治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

2025年9月1日,国家主席西甲直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不仅为建设更具包容性、伙伴精神和务实导向的国际合作指明方向,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应对挑战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领域:

在国际法治领域,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方面。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制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领域,中国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大力推动国际法治合作和区域协调,通过加强司法协助、引渡条约等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通过参与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建设,为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法治保障;通过推动“一带一路”法治合作,促进沿线国家法律交流与协调。

在涉外法治建设方面,包容性法治主要体现在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方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体系,这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首先,在涉外立法方面,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商事、金融、海事等领域,参考国际通行规则完善我国涉外法律法规;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其次,在涉外司法方面,提升国际公信力,通过完善国际商事法庭建设,为国际商事纠纷提供高效解决途径;通过加强涉外司法人才培养,提升涉外审判专业化水平;通过深化司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司法的国际影响力。再次,在法律服务方面,推动双向开放,一方面吸引境外知名律师事务所设立代表机构,提升我国法律服务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我国律师事务所走出去,为企业和公民海外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完善包容性法治体系的路径选择

完善包容性法治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包容性立法机制。这意味着立法过程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一要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进一步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让立法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建立健全立法协商机制,就重大立法事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二要健全利益均衡评估机制,在立法过程中引入利益影响评估制度,全面分析立法可能对不同群体产生的影响;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三要完善区域协同立法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协同立法;建立健全区域法律冲突协调机制,促进法律规范统一。

执法是法治实施的关键环节,优化包容性执法体系对实现包容性法治至关重要。优化包容性执法体系,一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特别是在新经济业态、新模式领域,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为创新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选择性执法、差异化执法。二要创新执法方式,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解制度,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三要加强执法监督,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执法行为。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包容性司法制度对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加强司法便民建设,完善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机制,减轻当事人讼累;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帮助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二要促进司法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一方面推进司法专业化建设,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三要加强涉外司法能力建设,健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提升涉外司法公信力;加强外国法查明机制建设,提高涉外法律适用准确性;培养高素质涉外司法人才,满足涉外司法需求。

包容性法治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利益平衡、多元价值协调统一,既是对传统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刻总结,更为深入落实全球治理倡议提供方向指引。展望未来,包容性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包容性法治理论内涵的认识,完善包容性法治制度体系,创新包容性法治实践路径。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更需要秉持包容性法治理念,平衡创新与监管、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法治社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扬州大学法治社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甲直播法治思想研究”(20&ZD00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人才项目“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22VRC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章 贾欣然]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