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对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开展现场勘验评估。
秋天的乌拉盖草原,换成金黄的盛装。曾经满目疮痍的某闭坑采石场,如今草木欣荣、牛羊悠然。这片20余亩土地的重生,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推动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一支年轻检察队伍用担当与韧劲交出的时代答卷。
2023年4月,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在履职中发现,某采石场虽已闭坑,但料堆没清、房子没拆、道路没平。“不是没管,是管得不够。”面对问题,该院检察官没有止步于制发检察建议,在持续跟进两年未见根本改观后,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今年4月,法院当庭宣判,支持西甲直播全部诉讼请求。此后,治理迅速提速,企业清运物料、拆除建筑、覆土播草,西甲直播全程跟进监督,确保“真整改、真复绿”。这场小院硬刚“历史欠账”的胜诉,不仅让草原重获新生,更树立起公益诉讼的司法权威。
这是2019年10月才获批设立的年轻小院的办案缩影。近年来,这个平均年龄为34岁、仅有20名政法专项编制的小院,直面案多人少、专业力量薄弱的现实,不断向队伍要战斗力、向机制要效能,扛起了守护乌拉盖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重任。
“小院要有大作为,关键在人。我们推行‘培训赋能+轮岗强能+考评提能’模式,今年以来开展检察官讲堂4次、庭审观摩3次,推动4名干警跨部门轮岗。”该院检察长赵慧静告诉记者。为让每一次办案都成为检察人员最好的课堂,他们还建立“案件评查+跟踪督导”模式,联合案管部门对每案开展质量检查、案件评查,以检查评查倒逼办案能力提升。
“天边草原”乌拉盖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孕育红色记忆的热土,曾经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就诞生于此。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深挖红色基因,将兵团精神融入检察履职,打造了“传红守绿”品牌,构建“天上看+地下巡+网上管”立体监督网——无人机定期巡航、检察直通车流动接访、“益心为公”平台实时汇聚线索,实现科技精准赋能,以品牌建设推动检察履职提质增效、队伍素能全面提升。
守护生态,不能靠单打独斗;扎根草原,必须依靠群众。该院聘请50余名老知青、非遗传承人、科研人员和牧民为“公益守护人”,成为检察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该院通过志愿者提供的煤灰污染线索,推动环境专项整治;通过老护边员发现的非法采挖野生芍药线索,及时制止生态破坏。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该院干警在强化专业能力、拓宽履职视野、增强队伍凝聚力、提升司法公信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该院办理各类案件780余件,恢复草原6000余亩,化解矛盾纠纷47起,2起案件入选锡林郭勒盟西甲直播典型案例,3起案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西甲直播典型案例。
“草原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站出来;在问题迟迟不解决的时候,我们必须多走一步;在别人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还要看到更远处。”赵慧静坦言。
(本报记者沈静芳 通讯员包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