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们准备用丰富多样的普法“套餐”让孩子们眼前一亮
开学,你准备好了吗
北京昌平: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式普法活动
游戏“法”则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寒假尚未结束,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的法治副校长团队早早接到了来自辖区内13所学校的授课邀请。如何为学生们定制“法治大餐”成为他们新年伊始的工作重点。
为了保证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检察官们积极与对口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学校需求和学生兴趣。经过沟通,检察官发现学校给出的方向基本都指向了网络游戏。于是,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培养正确的游戏观,避免未成年群体从游戏中模仿错误思想、偏差行为,成了检察官们的普法目标。
针对这一情况,西城区检察院决定以《游戏中的生存“法”则》为题开发一个新的法治课程。课程定位是以游戏中的人物背景与特点为引子,带领同学们了解法律概念,知晓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帮助同学们理性看待网络游戏,正确区分游戏空间与现实空间里的行为后果和法律要求。
为保证课程开发的效率,依照个人优势,12名法治副校长分为4组,分别为调研组、材料搜集组、讲稿撰写组、PPT制作组。调研组负责梳理近年来辖区内未成年人高发违法犯罪行为及青少年易发违法犯罪行为;材料搜集组负责从较流行的网络游戏中寻找与相关法律知识对应的素材及用语;讲稿撰写组和PPT制作组则分别负责根据另两组人员搜集的信息撰写法治课讲稿、制作精彩生动的PPT。为检验课件质量,该院将讲稿内容发给3所学校的德育老师组成的“品鉴团”,依据品鉴意见进一步完善课件。
经过5天的悉心准备和团队合作,一个以“团战”“装备”“五杀”等游戏用语顺势延伸到“聚众斗殴”“持械”“故意伤害”等关联法律概念的PPT诞生了。该PPT以游戏为切入点,并穿插典型案事例,既有法条讲授,又有案例讲解,既信息丰富,又活泼风趣。
与此同时,西城区检察院创新形式,搭载“网络直播”便车,通过“一直播”网络平台,使孩子们足不出户,坐在教室里便可参观该院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区和多功能听证室,使学生们对检察职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特殊程序及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该院坚持“法治教育基地为点,法治副校长为线,新媒体为面”的立体化法治教育模式,将法治副校长团队、法治教育基地与新媒体对接,将传统的法治课堂延伸到直播课堂,着力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
(本报通讯员 张蕾)
寓教于乐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
“同学们好,我是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的检察官,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法治伴我健康成长’。”春节刚过,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个社区活动室里,该区检察院检察官刘玉霞正在为孩子们讲法治课,60多名小学生围坐在检察官身边认真聆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写满了对故事的好奇,一双双明亮的眼眸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活动室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哪位同学知道我们检察官是干什么的?”刘玉霞问道。“检察官是保护我们不受欺负的。”“检察官是给我们讲法律知识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着。“我们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的检察官,一方面办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刑事犯罪案件,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职能……”刘玉霞耐心地解释着。
在讲课中,刘玉霞精心准备了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既通过游戏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又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远离犯罪。
在“一问一答”游戏中,刘玉霞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盒子,让孩子们“抽签”。8岁的朵朵(化名)抽到了一张粉红色的小纸条,刘玉霞念出了问题:“你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不能让别人触碰吗?”朵朵歪着头嘟着嘴思考着。“我知道,我知道!”一名小男孩把手举得高高地抢答:“泳衣盖着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碰!”“真棒!说得非常正确!”刘玉霞检察官欣慰地鼓励着。
看着孩子们在法治游戏中玩得十分开心,刘玉霞向孩子们赠送了《检察官在身边》《安全防范有办法》等未成年人法律知识读本,这些读本是门头沟区检察院结合实际案例精心编制而成,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地梳理了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相关知识,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据了解,近年来门头沟区检察院不断探索推进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完善“法治宣讲团”“法治副校长”专业化检察普法队伍,在学校、社区率先建立了全市首家“法治校长工作室”“未成年人法律服务站”,启动了“家长课堂公益巡讲”项目,形成了“检家校社”四位一体法治宣传教育模式。该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未成年人法律服务站”被评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示范站”,刘玉霞检察官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荣誉称号。
“检家校社”,共育共赢,合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该院检察长杨淑雅带头深入社区为学生和家长讲授“开学第一课”,30余名法治宣讲员走进校园向中小学生发放法律知识读本7000余册、开展普法宣讲150余次,真正把法治课“搬”到学校、社区、家庭,给孩子们送去了特殊的法治“礼物”。
(本报通讯员 刘玉霞)
“对症”课程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
“我是一个小美丽,隐私部位要藏起,摸摸看看不可以……”“不要欺凌别人,也不要做别人欺凌的牺牲品……”
随着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制作的预防性侵公益童谣和预防校园欺凌微动画在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的播放,2019年新春开学季普法活动开始了。据了解,此次法治课程是专门针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的,可谓“干货”满满。
不做侵害他人的施暴者,正确处理矛盾;果断对校园欺凌说NO,记住坏人特征,巧妙回击,及时报告;融入集体多交益友、远离损友;不取笑受欺凌的同学,换位思考,积极帮助他人……丰台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检察官在该校开学当天为100名初一学生送来了一堂“对校园欺凌说NO”的法治课程盛宴。
由于初中生群体处于青春期早期,个体意识增强,单纯的法治宣传课难以很快带动孩子们达到“听懂、走心”的效果。在遇到同学间经常发生的打闹纠纷时依旧不会正确处理,甚至有可能面对欺凌事件而手足无措。丰台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近年来致力于对青春期中学生行为、思想的调查研究,对其身心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并以精准教学的工作模式,采取图片、漫画、小视频等让其感兴趣的方式传授防范校园欺凌法律知识。
全国模范检察官、丰台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检察官金朝介绍说,以往的精品法治课,干货也不少,但缺乏一定的情境设计,初中生群体认同的多,吸收转化的却并不多。法治课目标就是要在短时间内与学生们发生催化反应,让孩子们的感官尽可能地融入到检察官讲述的情境中,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受到启发,逐步形成明德尚法、学以致用的良好法治意识。
于是,来自该院的“法治教师”重点开发了针对校园暴力的“对症”感官式课程:首先,通过抛出法律关键词、网络新鲜词汇,以一目了然的人物事件关系图的方式抓住学生们的眼球,引发积极关注,把事情的一般道理、行为的边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大家交流讨论,让被授课班级基本上形成一个大致的看法或意见。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真实案例进行情景模拟,思考“要是这个人是我该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设身处地对法律条文、行为边界、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一个深入的、综合性的自我思考。最终,引导青春期未成年人逐步走入老师设立的正确的法律观和价值观思考维度。这样下来,法治课程的教育效果便是落在实处了。
该院旨在将精品课程“打包”传授,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送去源源不断的“养分”,确保自己的青春始终航行在正确的航路上。
(本报通讯员 梁言 郭鑫)
沉浸式体验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检察院
“平谷区法院少年审判庭现在开庭!传被告人到庭!”随着法槌的落下,一场庭审在“少年刑事审判庭”再次上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都是稚气未脱的中学生。这场由19名学生分别担任“审判长”“审判员”“公诉人”“书记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模拟法庭,是北京市平谷区检察院未检部检察官为平谷中学的学生送上的新年法治“第一课”。
该院检察官针对平谷区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刑事案件特点,以青少年参加斗殴活动的诱因和实施的斗殴行为为蓝本,加入了在12周岁至14周岁学生身上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及学生们喜欢的电影台词、网络用语等,精心撰写了这个具有针对性和教育性的模拟法庭剧本。通过与学校德育老师合作的方式,选取初中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的排练。为了保证学生们“原汁原味”的感受效果,审判过程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进行。
模拟法庭现场,同学们演技“爆棚”,各个角色表演逼真,控辩焦点到位。
由坐在讲台下的“旁观者”,变成参与模拟法治实践的一分子,在这种真实的临场感下,同学们的感官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都会被充分调动。通过学、践、悟“三部曲”,学生们心里“种”下的法治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参与模拟法治实践,旨在引导同学们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品格,平谷区检察院每年都会为学生呈上这道“大餐”。
这场沉浸式庭审体验,不仅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了法律案件办理、审理流程,直观感受法律的庄重威严,也能让他们更深入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代价,无论何种行为只要触碰了法律的红线都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平谷区检察院依托法治副校长、检察官工作室、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法治宣传平台,更新普法形式,丰富授课内容,采取“订单式”服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法律需求,为同学们亲自烹饪了不同口味的“菜品”,做到宣传之前问需求,宣传之后问效果,确保法治能真正陪伴、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本报通讯员 张阳 赵铭)
一张反馈表
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检察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在北京市延庆区检察院检察官的指导下,高中一年级的小代坐在公诉席上一遍遍地练习宣读《起诉书》,在开学的第一课中,学生们将作为主人公,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北京市延庆区检察院将以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法庭,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在职位扮演中体会到法律的威严,增强青少年的法治理念。
“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增强,他们更渴望做自己的主人,也更希望通过实践得到认可。”已经连续担任3年延庆区五中法治副校长的未检干警李琼璐说,在每一次讲授完法治课后,都会发放《课程反馈表》让师生们填写,从而了解学生们和学校的法治需求,师生一致反映更希望学习真实的案例,同时能够加强法治课的参与度。的确,对于高中生来讲,一味的“填鸭式”法治课堂,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他们参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法治课的作用。
开学伊始,延庆区检察院的未检检察官们将办理的案件编写成小案例,深入到延庆区五中,准备这一堂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分为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一件情侣衫引发的血案”,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起发生在学校的聚众斗殴案,检察官首先将这个案件编写成了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故事中深刻剖析了未成年被告人犯罪的原因、成长背景、犯罪对未成年人家庭、社会以及自身带来的危害,以及被告人犯罪后的心理历程及悔悟表现,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学生们对校园内发生的群架事件有了更深的法律感悟。在确保每一位参与的同学了解案情后,检察官将模拟法庭分为4个组:审判组、起诉组、辩护组和综合组。
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分配,检察官联合班主任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划分了角色,“小王同学性格开朗,但平常注重‘哥们儿义气’,好几次险些为朋友的事情打架,我想让他做一次法官,不仅能够发挥他的正义感,同时也能起到警示作用。”班主任王老师和检察官在分配角色中,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情况,让他们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有所收获。“请问检察官,聚众斗殴中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与人是如何理解呢?”扮演检察官角色的同学一面翻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聚众斗殴罪的条款,一面向检察官请教,他正在认真地准备法律文书,在检察官的指导下,他学习到了“什么是刑事拘留、什么是提起公诉,刑法对聚众斗殴罪是如何规定的”等法律知识。另一位同学则作为综合组的法警,正穿上他庄严的法警“战袍”,有模有样地练习动作,也许这一次的角色扮演,正在他的心里悄悄种下一颗法治梦想的种子。
据悉,延庆区检察院还将根据《课程反馈表》提出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普法课程,并将联合团区委、区教委等部门,在全区中学范围内开展法治情景剧等亲历性、互动式的青少年法治宣传主题活动,通过不断搭建青少年法治意识实践平台,全面提高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理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法治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青少年心中。
(本报通讯员 李琼璐)
普法盛宴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
欢欢喜喜过大年,过完十五回校园。2019年开学前夕,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围绕未成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未成年学生实际法治需求,已经有针对性、指向性地为学生们量身定做好一份普法“大餐”。
菜单一:普法有展板,安全自护全。
为进一步维护校园安全,普及未成年学生自护知识,2019年新学年,检察官们将向辖区内28所学校赠送自护知识展板280张,向在校学生普及自护常识。他们以昌平区检察院所办真实案例为素材编写普法展板,配以生动活泼的检察官提示语,以青少年最能理解接受的方式进行普法,以期提高在校生安全自护意识。
菜单二:动漫宣传片,中小学校展。
为拓展法治教育形式,深化教育成效,打破常规,改变传统说教方式,2019年,检察官将采用flash的形式,制作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系列教育短片。即将制作完成的《校园欺凌》动漫短片是针对近年来校园欺凌频发制作的专题短片,该集短片将选用昌平区检察院办理的数个典型案例,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予以展示,充满时尚气息,并富有亲和力,易于未成年人的理解和接受。动漫短片制作完成后,将在辖区内中小学校发放和展播,并依托“社区青年汇”活动平台滚动播出,提高普法实效。
菜单三:法治宣讲团,普法进校园。
为深化区域检校共建工作,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强化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成长,2019年,检察官以辖区内法治副校长责任学校为主要普法阵地,以本院办理典型案例为依托,通过法治授课及法治主题讲座等活动,向在校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有效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菜单四:昌检未之著,微信周周见。
2019年,该院将继续利用昌平未检特色预防平台“昌检未之著”微信公众号,每周制发一期微信推送,继续利用公众号“小明案例课堂”和“未检资讯”等板块,分享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文章,解析涉未成年人案例,播报未检工作动态和时事新闻,讲好未检故事,传递未检声音,以期通过拓展犯罪预防媒介,扩大受教育对象范围,更大程度预防犯罪行为发生。
(本报通讯员 靳丹)
同题·北京篇
文稿统筹:本报记者 杨永浩
制图:张雪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