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案副产品到社会治理良药
河南洛阳:社会治理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清晨和风徐徐,老人在葱郁的树下遛鸟、晨练,小孩在河边的跑道上奔跑嬉戏……这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定格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井沟村旁的小花园。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座占地80余亩的“垃圾山”。
从“垃圾山”脱胎换骨为小花园,背后是洛阳市西甲直播一份服务社会治理决策分析报告的助推。2019年以来,洛阳市两级西甲直播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社会治理问题,注重从办案中发现社会治理漏洞和制度缺失,并通过深度调研形成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分析报告,为社会治理中的“痼疾”“顽疾”精准开方、对症施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篇报告,一条新路
受到传统中医辨证施治“四诊法”的启发,洛阳西甲直播用分析报告作为“药方”参与社会治理。
“过去院里也写过一些分析报告,但谈论的大都是具体案件,很少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问题,而且都是一事一分析、一事一报送,缺少相应的制度指导约束。”洛阳市检察院案管办干警总结出以往分析报告的不足:内容局限,制度缺失,“更多的还是把报告当作办案的副产品,而不是履行检察职能的方式。”
分析报告能否成为西甲直播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贡献检察智慧,服务社会治理的突破点?如何激活它服务社会治理的潜能,实现从“办案副产品”到“社会治理良药”的华丽转身?带着问题,洛阳市检察院决定重新定义分析报告,先“试试水”。
2019年,洛阳市检察院案管办对2018年度全市刑事案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形成了《2018年度全市刑事犯罪态势分析》报送市委市政府。报告围绕扫黑除恶、污染防治等多个社会治理重点,提出了15条建议,得到领导充分肯定,洛阳市委政法委书记娄会峰批示“此件对于我市平安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公众安全感十分有益”。
试水成功,更加坚定了洛阳市西甲直播继续探索完善分析报告制度的信心。2019年6月,洛阳市检察院结合前期探索经验,印发《服务社会治理决策分析报告制度实施办法》,服务社会治理决策分析报告制度正式确立。
三个痼疾,三服“良药”
“后半篇文章”做得好不好,有实际“疗效”来验证。从“垃圾山”到小花园的转变,正是服务社会治理决策分析报告的“疗效”之一。
为了改善市域环境治理体系,2019年,洛阳市老城区检察院详细分析了市域环境治理短板和难点,形成了《井沟村垃圾山污染问题的报告》报送老城区委。最终,在报告推动下,数十万吨垃圾被全部清理,小花园也在原址上建设落成;同时,国土、环保、水利等执法部门逐步形成协作机制,“各自为营”开始向“协同发力”转变,环境治理“九龙治水”的痼疾正在清除。
酒驾案件的治理,也通过分析报告留下了“检察印记”。洛阳市检察院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醉驾案件增量明显,治理效果有待提升。该院立即启动了报告撰写:第二检察部与案管办合作,借助统计优势深入分析,组织评查2400多起醉驾案件,同时会同该市中级法院、公安局、司法局会诊研判,研究对策。在多部门协作下,《“醉驾”案件情况的调研报告》及时出炉,报送洛阳市委政法委作为决策参考,并获得高度重视。在报告推动下,老城区检察院首创的醉驾案件拟作不起诉“80小时”社会服务评价办法在全市推广开来,教育效果明显增强。
分析报告也成为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的利器。2019年9月,栾川县检察院联合该县妇联和卫计委对一被性侵害未成年人进行了心理疏导。“之前没有这种联合救助,但报告报送后就开始制度化了。”这说的是洛阳市检察院结合办案撰写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报告》,其中剖析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高发原因,并提出11条社会治理措施。
报告报送后得到高度重视,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作出批示:“从严打击与预防并重,加强行业监管与未成年人监护并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洛阳市委政法委、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出台《防范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方案》,会同检察院、法院等14家单位确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等12项社会治理制度,该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迎来了新局面。
当好“法治助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成功经验的推动下,洛阳市检察院对分析报告总结出了四项新要求:必须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开展;必须加强内部协作,积极问计于“外脑”;必须制度化运行,按要求保质、保量撰写报送;必须坚持效果导向,持续推进落实,确保社会治理得到改善。
“分析报告不同于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它着眼于更充分地发挥检察职能,结合办案工作做好‘后半篇文章’,当好党委、政府的‘法治助手’,积极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检察智慧,变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最终落脚到助力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洛阳市检察院检察长吴志军说。
据介绍,自服务社会治理决策分析报告制度实施以来,洛阳市西甲直播共报送相关报告35篇,提出社会治理建议200余条,得到市(区县)主要领导批示27件,改善社会治理问题27件(项)。
(本报通讯员 栾明璐 郭宇鑫 张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