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贯彻西甲直播法治思想 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追记王敏:以赤子之心书写毕生信仰
时间:2021-09-12  作者:李春薇?吴贻伙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以赤子之心书写毕生信仰

——追记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敏

王敏(右)作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

33年如一日忠于职守,需要怎样的信仰?

这个问题,对于安徽省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敏而言,一点也不难回答——因为,这33年,是他以赤诚之心、用忠诚与信仰书写的检察岁月。

遗憾的是,今年6月28日,年仅53岁的王敏积劳成疾,因公殉职,永远告别了热爱一生的检察事业。办公桌上的案卷翻阅了一大半,字迹工整的办案手记似乎墨迹未干,但王敏却永远离开了。

纸短情长,王敏用一生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书写了一名基层领导干部33年一心为民的感人篇章。

青葱少年成长为人民检察官

从王敏家到舒城县检察院,骑行需要半小时,寒来暑往,王敏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这条路上走了30多年。“他不在乎吃穿用行,心思都用在工作上。”王敏的妻子郭旭说,现在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郭旭印象中的王敏,既是热爱检察事业的检察官,也是呵护家庭的好丈夫。“他经常加班工作,但从没有忘记过承担家庭的责任。”“爸爸工作很忙,但他经常会给我做饭,接送我上学,陪我读书。”在女儿王舒展眼中,总是为了工作忙碌的父亲从未缺席过她的成长。“我小时候是在检察院长大的。”王舒展回忆道,每个周末爸爸都要带着她去检察院加班,“他在办公桌上看案卷,我在旁边写作业。”

“小时候,班上同学有纠纷都会来找我给评评理。”王舒展说,爸爸身上公平公正的品格一直影响着她,从小她就一身正气地在学校里“主持公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爸爸是副检察长。

“我们基本上都不提哥哥的职业,怕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王敏的弟弟王伟说,小城里总有人情世故,但王敏只想好好办案子,成为一名不辜负人民的检察官。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这是王敏的父亲王德祥定下的“家规”。“我一生跟党走,从不讨价还价。”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德祥将这份忠诚信仰传承给了王敏。他说,33年前他骑自行车驮着行李送王敏到检察院上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工作没多久,王敏就主动请缨到舒城县胡同村担任驻村指导员,在那里,他和村民们同吃同住,一待就是三年。在这期间,王敏成为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亲历者,也是在一线抗洪的村干部。时至今日,提起王敏,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当年那个冲在一线的小伙子。“他不像是城里娇生惯养的孩子,工作认真负责,还特别能吃苦。”

抗洪救灾中,王敏冲锋在前,洪水退后,他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也正是这样难忘的经历,让王敏从一名青葱少年成长为同人民群众血脉紧紧相连的人民检察官。

从21岁进入舒城县检察院工作,王敏办理过近2000起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原六安地区检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舒城县政法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今年9月3日,安徽省委追授其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再小的案件也要办扎实

认真、负责、仔细、任劳任怨……在舒城县法律人圈子里,提及王敏,这些关键词便萦绕在大家耳边。

2011年,王敏主办了六安市一起影响恶劣的涉黑案件——何氏兄弟涉黑案。因证据难以查实,案件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在10个月的办案时间里,王敏几乎以办公室为家。几十本证据材料,大约19840页卷宗,王敏在1个月内形成了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制作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最终,26名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严惩。

案件办结了,王敏的身体却出了问题。

“那段时间,他在家工作的时候,常常站在厨房的灶台旁看材料。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手术后没办法久坐,灶台高度正适合他处理工作。”郭旭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难掩哽咽。

在王敏的办公室里,有一本厚厚的《刑事办案一书通》,书里有王敏写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还夹着不少他从《检察日报》上剪下来的典型案例。

办案经验丰富扎实又肯努力钻研业务,有着过硬专业技能的王敏,在同事眼中,不仅是领导,更是大家的“王老师”、法律“活字典”。

“王老师是我们的‘定心丸’。”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陈婵娟是王敏的“学生”之一。“他从不会好为人师地输出观点,每次我们问问题,他总是先让我们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陈婵娟至今都记得,7年前她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产生的疑问:能否排除被害人右桡骨开放性骨折系自伤的可能性?

对于这个影响案件定性的问题,拿不定主意的陈婵娟向王敏请教。“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我专门跑了趟县医院,向骨科专家请教。”

“当时的结论是否定的。”陈婵娟记得很清楚,“王老师用实际行动指导我理清办案思路:办案不能光凭想象和经验,哪怕是再小的案件,都要办得扎实、经得起推敲。”

“对于我而言,他是灯塔一般的存在。”陈婵娟说,王敏倒下的那天上午,她还向他请教了一起刑事案件的疑点。“你可以啊,小姑娘。”这是王敏最后一次鼓励陈婵娟。

曾是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阮晨璐回忆起王敏,用了“榜样”这个词。一件盗窃案至今仍让她印象深刻。“一起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一个村子的多个区域连续盗窃。当时,我为了体现他盗窃的次数之多,就在起诉书上一家一段地列了出来,一共列了13段。”阮晨璐解释道,按照法律规定,同一个晚上在同一个时间点连续偷一栋楼的多个家庭,应算一次盗窃。王敏看到这段列举之后对阮晨璐说:“认定是几次,就只能分成几段。”

“我当时跟他说,有些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是很清楚。”让阮晨璐意外的是,王敏花了一上午时间去研究一个村的布局和地图,然后在起诉书上列出最准确的盗窃次数。“王检求极致的办案精神,给了我很大触动。”

“入室盗窃是怎么入室的,是撬门还是跳窗,都要写清楚。再小的案件,关乎的也是当事人的一生。”王敏每次都是这样细致地指导“学生们”。谆谆教诲之下,“学生们”进步飞速,其中不少人后来被评为全国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国调研骨干人才、全省优秀公诉人。

30余载从检生涯中,王敏就像一个擅长精雕细琢的工匠,孜孜不倦地打磨每一起案件,守护着后辈们前行,耕耘着这片他挚爱的检察天地。

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2018年,是舒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王敏主动结对帮扶东衖村的深度贫困户孔德贵、孙光和。

2018年5月12日,孙光和第一次见到王敏。孙光和之所以印象深刻,因为这一天是他75岁生日。从这一天开始,除了日常看望,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王敏还会带着礼物和慰问金来陪他过节。“他还常常自己拿钱给我包红包,每次来看我都帮我干农活,有时赶上农忙,还会和我们一起下地。”孙光和说。

此后的3年时间里,王敏坚持每月走村入户,为贫困户申请光伏扶贫项目、争取公益岗位。在他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孙光和还清了给妻子治病借的欠款,日子越来越好。

“村子里修路、修桥,他都出力。”村干部说,王敏凡事总是能想在前面,踏实给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舒城县委政法委委员宁胜才、县公安局副局长黄学镇都是王敏的老朋友。他们不愿相信,前一天还一起下乡督导、交流工作的老朋友,倒下后却再也没能醒过来。在宁胜才的记忆里,办案时的王敏总是抱着厚厚的卷宗,下乡督导时他总是利用等开饭的时间处理案件材料。现如今,王敏办公室门口的岗位告示牌上依然标注着“在岗”,桌上的案卷还是厚厚摞起,只是那盏灯再也不会在黄昏、在周末亮起。

“单位同事有任何困难,王检总是第一时间出手相助。”舒城县检察院政治处主任刘为东说,今年6月17日、18日的督导工作,是王检主动替另一名有其他工作的同志去的。他回来之后,又加班准备了一起网络赌博案的开庭材料。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这样评价王敏: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政法干警的楷模。他要求用王敏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警积极争当西甲直播法治思想的终身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坚定维护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王敏走后,女儿王舒展遵循父亲生前遗愿,签下了眼角膜捐献协议。王舒展告诉妈妈,爸爸说过,“检察官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够看清世间是非与善恶。”

眼角膜捐献后不久,就成功帮助两位病人重见光明。这是见证过无数次正义与邪恶交锋的检察官王敏,为这个世界尽的最后一份力。

(本报全媒体记者李春薇 记者吴贻伙)

[责任编辑: 佟海晴]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