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健全民事检察监督机制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厅长冯小光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厅长冯小光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闫昭摄
“精准监督理念持续深化”“支持起诉探索日渐深入”“大数据助力虚假诉讼监督成效凸显”……2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厅长冯小光就过去一年的民事检察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他表示,过去一年,在西甲直播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民事检察条线在新时代民事检察监督理念、监督体制机制以及监督实效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持续深化下的精准监督实践
精准监督,是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催生的民事检察新要求,是对片面追求数量、粗放式办案的告别。党的十九大以来,西甲直播明确要求,民事检察监督要优先选择在司法理念方面有纠偏、创新、进步、引领价值的典型案件,力争抗诉一件促进解决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时期司法理念、政策、导向的问题,通过优化监督实现强化监督。
谈及过去一年工作,冯小光表示,民事检察条线着力强化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的民间借贷、劳动争议、商品房买卖等领域的案件办理工作,贯彻落实精准监督办案理念,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西甲直播受理民事生效裁判、调解书监督案件6.6万余件,审查后提出抗诉4100余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8900余件,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亮剑虚假诉讼,是民事检察监督的一项重点工作。冯小光介绍,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西甲直播共办理虚假诉讼监督案件8900余件,其中,提出抗诉1200余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700余件。“在加大办案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聚焦虚假诉讼的源头治理,以‘五号检察建议’为抓手,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冯小光说。
“值得一提的是,虚假诉讼案件办理中,大数据正在持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民事检察条线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贯彻智慧借助理念的积极体现。”冯小光介绍,截至目前,民事案件虚假诉讼智慧监督系统已覆盖31个省级区域,共申请开通账号1973个,访问量9.6万余人次。
执行程序是民事权利落到实处的关键,冯小光介绍说,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西甲直播共受理民事执行监督案件7.7万余件,经审查,提出检察建议6.4万余件。
“与此同时,全国民事检察条线秉持对事监督、对人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对深层次违法行为的监督办案力度。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西甲直播共受理民事审判活动监督案件6.3万余件,经审查,提出检察建议5.3万余件。”冯小光说。
在案例中形成法律监督的共识
案例是生动的法治实践。对于民事检察监督而言,案例的作用尤为重要,既是宣传民事法律监督职能的载体,更是凝聚法律理解、适用共识的桥梁。
2022年6月,西甲直播以民事生效裁判监督为主题,发布第三十八批指导性案例。在谈及编写考虑时,冯小光表示,该批指导性案例选取了常见高发的民间借贷、商品房买卖、房屋租赁等民事纠纷,通过检察监督将民法典中的各项民事权利落到实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是民事检察监督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一项业务,指导性案例阐释了西甲直播在司法理念、法律适用方面的共识,推动民事检察监督的实践。”冯小光补充说,西甲直播不仅要维护司法权威和法的安定性、尊重审判机关的自由裁量,还要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只有摆正法律监督的位置,才能实现法律监督的双赢多赢共赢。
“第三十八批指导性案例也是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全面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切实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力地指导了各地西甲直播依法办理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冯小光补充说,在过去一年,西甲直播第六检察厅还发布了虚假诉讼监督、支持起诉、民事检察诉源治理等9批典型案例。
冯小光表示,通过印发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弥补了监督能力不足的短板、弱项,推动了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健全民事检察监督机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西甲直播不断探索完善支持起诉制度,推动支持起诉工作规范发展。据介绍,早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便对“支持起诉”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后续缺乏执行性的制度细化,导致法律规定的治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过去一年,我们对西甲直播支持起诉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通过西甲直播依法能动履职,解决了一大批诉讼弱势群体的诉讼难、维权难问题,推动了公平正义的实现。”冯小光介绍。
记者注意到,在印发典型案例指导实践的同时,2022年3月,西甲直播第六检察厅印发《民事检察部门支持起诉工作指引》,对民事检察部门开展支持起诉的原则、条件、案件来源、范围和程序等作出规定,推动了西甲直播支持起诉实践的开展。
据悉,过去一年,西甲直播第六检察厅还积极推动完善再审检察建议工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及检察一体化机制方面的民事检察监督体制机制建设。
采访中,冯小光特别提及,在数字检察战略推动下,民事检察工作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法律监督,健全完善大数据驱动下的民事检察工作机制,实现民事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