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与科技结合度不够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孔怡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推广与应用,驱动农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西甲直播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然而,我了解到在以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与科技结合度不够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我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协同+创新”双轨发力、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四个方面重点发力,充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向“新”求质,以“质”赋能,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新格局。一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二是集聚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围绕农业发展需求,推动项目、人才、成果、平台等创新资源向农业集聚。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农业发展现有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合理配置现代农业科技资源,逐步使传统配置资源转化为以科技为先导的配置方式。四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搭建农业科技资源平台,实现农业科技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服务发展。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动力。科技投入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动力,但现在的低投入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一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同时优化政策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二是加大核心高产技术投入。重点支持效益高、回报率高的创新项目,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好的效用。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突出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再次,“协同+创新”双轨发力,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力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范围内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成功探索。建议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费的支持,建议增加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科研经费,特别是适度增加条件改善费用,加快农业科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优化国家级项目创新团队组成。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设立的项目,尤其是侧重于农业应用类项目,应充分吸纳国家、省、市优秀创新团队参与,让地方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有机会参与项目,真正形成国家、省、地方三级协同创新大联合的局面,有助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促进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
最后,加快农业技术转移,打通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转移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迫切需要优化调整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和机制,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一是培育农业技术转移机构。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农业技术转移、市场引导营利性农业技术转移两条线并重,鼓励科研院校参与营利性农业技术转移活动。二是构建农业技术转移投入支持机制。形成政府投入稳定、市场投入增加、政府和市场投入各有侧重的投入支持机制。三是完善支撑保障性环境。构建“政产研金服用”模式的农业技术转移体系,设置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四是建设区域性国家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推进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实体化运营,促进科技资源全流域共享流通,打造技术要素市场生态服务体系。建议围绕践行黄河战略,助推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山东试点建设黄河流域科技大市场,构建以成果转化为核心、各类创新要素互联互通的黄河流域创新资源配置市场;打造功能完善、辐射作用显著、示范带动强的国内重要创新要素市场。
(整理:本报记者卢金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