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剪纸保卫战”
陕西三级西甲直播联动守护非遗传承发展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访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秀芳的徒弟余泽玲。
日前,随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法院运用多元解纷机制,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积极履行完毕,一起横跨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纠纷尘埃落定。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与西安市莲湖区检察院跨区域协作办理的这起案件,不仅是陕西省首例西甲直播支持起诉的非遗作品著作权纠纷案,更是该省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以“法律+文化”做实双重守护的重要实践,为千年剪纸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法治力量。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技法:启动“检察护遗”专项行动
2024年9月,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接到非遗传承人李秀芳(已故)之子高海宁的求助——李秀芳生前创作的剪纸作品《安塞腰鼓》被陕西某公司擅自用于文创产品开发,既未署名也未支付报酬。由于侵权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高海宁的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害。
这场纠纷的特殊性在于:侵权方注册地及侵权行为地均在西安,而李秀芳作为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期扎根陕北创作,高海宁亦长期在陕北生活。案件涉及跨区域管辖、非遗作品独创性认定等复杂问题,而高海宁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欠缺、维权能力不足。面对这一困境,延安市检察院迅速启动“检察护遗”专项行动,并向陕西省检察院申请跨区域支持起诉。
陕西省检察院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安排知识产权检察部牵头,组成省、市、区三级一体化检察办案团队,要求案件承办人站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办理此案,既要维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也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级联动织密“证据网”:科技赋能破解非遗保护难题
受理案件后,省、市、区三级检察院办案团队开启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文化寻证”。办案人员奔赴安塞、西安等地,调取李秀芳1990年至2017年间创作的百余幅剪纸作品底稿,收集获奖证书、展览记录、公开发表证明等12组关键证据。
针对非遗作品“口传心授”的特性,办案团队创新采用“双轨取证法”:一方面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对《安塞腰鼓》剪纸作品的独创性及其与涉案侵权商品进行“实质性相似”比对论证,重点对美术作品整体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图形布局、色彩、结构等4项特征进行比对;另一方面联合文旅部门对侵权商品进行溯源,运用区块链固定线上线下销售数据100余条,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2024年11月27日,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将案件线索及相关案件材料移送给西安市莲湖区检察院。同年12月3日,高海宁向西安市莲湖区法院提起诉讼。12月6日,西安市莲湖区检察院向莲湖区法院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支持高海宁提起与陕西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的诉讼。
始于办案而不止于办案:千年文脉焕新生
高海宁提起诉讼后,西甲直播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西安市莲湖区检察院持续跟进案件诉讼进程。经过两轮调解,案件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陕西某公司支付高海宁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共计10万元,并在涉案商品网络销售页面及商品标签中注明参考或借鉴李秀芳《安塞腰鼓》剪纸作品。该调解协议的达成,既保障了非遗传承人经济权益,也为非遗作品的市场化利用提供了司法范本。
“这10万元不仅是物质补偿,更是对我母亲五十多年来坚守剪纸艺术的精神认可。”高海宁拿到调解协议后感慨道。如今,李秀芳两位徒弟的工作室已成为省级非遗工坊、安塞区非遗传承基地,每月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
这起案件带来的辐射效应远超预期:陕西省检察院以该案为起点在全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检察监督专项活动;安塞、莲湖两地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协作保护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包含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调查取证协助等17项内容的协作清单;延安市检察院启动“非遗传承人法律护航计划”,为百余名非遗传承人建立档案并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西安市检察院检察官走访辖区文化企业十余家,了解非遗保护难题,为企业答疑解惑。
这场跨越时空的“剪纸保卫战”,不仅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陕西样本”,更昭示着一个更深层的共识——当古老技艺遇见现代法治,文明的薪火必将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郝雪 通讯员吴娜 贺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