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勤检查挑毛病 现在送服务找通道
襄阳探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路径
用3件发明专利质押融资1000万元,这给湖北九阳防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知识产权换来“真金白银”,多亏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市场监管局及时送政策上门。
在公司工作20多年,九阳公司党支部书记张素宏对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感触很深:过去是勤检查、挑毛病,近年来是送服务、找通道、促成长。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如何具体推进?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以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为载体,自2024年起每年由各地各单位申报形成项目清单,市委依法治市办统筹推进、加强调研督导、组织结项评审,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我们坚持瞄准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难点、痛点,以重点项目推动解决具体问题,完善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赋能增效,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切实保护企业发展积极性。”襄阳市副市长、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第一副主任杨华堂说。
当好顾问
重新设计的产品外包装,令襄阳市襄州区一家食品公司收到异地法院传票。
浙江省杭州市一公司认为,襄州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了其享有著作权的字体,要求停止侵权并索赔。
“这个外包装,由第三方公司设计,没想到侵权了。”襄州公司负责人闫毅说。
感到头大的闫毅找到湖北金卫(襄阳)律师事务所负责人何建国。
2024年,襄州区司法局、区工商联联合申报“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重点项目。何建国带队入驻襄州公司所在工业园区。
了解来龙去脉后,何建国与对方多次沟通,达成和解:襄州公司购买20个字体使用权,杭州公司撤诉。
何建国还建议襄州公司在外包装设计合同中增加了“如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乙方承担责任”等内容。
“不只是解决当下纠纷,何律师还帮我们完善了包括外包装设计合同在内的一系列合规工作。”闫毅说。
在襄州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宋绍华看来,正是有了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的重点项目,律师们参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也就有了具体行动。
该重点项目要求开展律师进企业活动,5个月内建5处公共法律服务站,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
当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顾问,襄阳市司法局成立法治保障专班,2024年以来,对市委、市政府批转文件及65份合同(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为32家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服务。
做好参谋
接到监管部门就一起贷款客户投诉的问询电话时,宜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艳丽第一反应是:应该没问题。
王艳丽的底气来自这笔贷款协议当初做了“赋强公证”——由宜城市公证处审查协议后出具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
经核实,此笔贷款确无瑕疵。
“我们提出‘公证服务要跑在风险前面’,公证员全面审查贷款中可能存在的真证假人、抵押登记错误等情况,及时与银行沟通,督促客户经理修改和补充。”宜城市公证处主任章学锋说。
目前,宜城市公证处已为宜城农商行出具赋强公证书8500余件、化解风险债务3500余万元。
宜城市公证处主动服务为银行业防范风险,是该市推进“创新法律服务大融合打造服务企业全覆盖”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的成果之一。
宜城市委依法治市办统筹整合公安、法院、司法行政、人社、市场监管、工会、妇联、工商联等单位,利用职能优势分别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企业经营风险等领域提供服务。
“适应发展新形势和企业新要求,我们还不断推进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平台融合、产品融合、力量融合。”宜城市司法局局长凌甲义说。
襄阳坚持从源头上用法治为行政权力划界立规,落实合法性审核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法治保障,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法律风险预判分析,为党委、政府最终决策提供可靠“防火墙”。
“我们努力当好法治参谋,用法治天平校准市场与政府的平衡点,寻求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与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最大公约数’。”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何爱群说。
优化服务
大件核查不过夜、一对一帮扶整改、派专人专车护送到高速路口……说起交通综合运输执法部门“送上门的服务”,襄州区一家生产大型风电设备的公司有关负责人杨克俭停不下来。
为帮助大件生产运输企业更快、更安全把大件“运出去”,襄州区交通运输执法部门着力打造“护送小分队”服务品牌。
“我们主要做好上门核实大件运输尺寸、实地勘验承运车辆通行路段沿线重点桥梁及公路附属设施、特殊路段交通管制等工作。”襄州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何海清说。
襄州区交通运输执法的变化,是襄阳市交通运输系统落实“践行‘三度执法’优环境促发展”重点项目的成果。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有力度、柔性执法有温度、包容审慎有尺度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行政执法效能最大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最小化。
围绕市场主体资金与人才短缺、合同与劳动争议等纠纷集聚、技术创新难等发展瓶颈,襄阳市在湖北省率先出台《襄阳市涉企资金直达管理办法》《襄阳市培育有效市场主体和支持服务业发展补贴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强信心。
截至目前,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围绕“执法暖企”“司法安企”“服务惠企”组织实施了180个赋能发展、普惠群众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并从中评选出优质项目在全市推广。
(本报记者刘志月 通讯员刘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