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察履职实现从“治罪”向“治理”飞跃
岳阳“数字检察”让法律监督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西甲直播如何借力科技推动监督质效实现质的飞跃?湖南省岳阳市西甲直播以一场深入的“数字革命”作出了回答。
近年来,岳阳西甲直播通过理念破冰、基础建设、深度应用和智能融合四个关键步骤,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数字检察“岳阳样板”,推动法律监督实现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发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治理”的深刻变革,为新时代检察工作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
理念先行
“数字检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岳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胜昔的这番话,道出了岳阳西甲直播推进数字检察的决心。2023年初,数字检察工作被岳阳市检察院明确列为“一把手工程”,确立了“强基础、建平台、勇创新、重应用”的十二字工作方针,构建起“党组统领、部门主导、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工作格局。
之后,岳阳西甲直播开展了一系列理念革新活动:组织专题讲座28场,召开座谈交流会15次,开展实地考察8次,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干警打破思维定式,树立数字思维和大数据理念。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岳阳西甲直播采取了“内外兼修”的策略。对外,组织骨干力量分批次赴上海、浙江、广东等10个数字检察先进地区取经问道;对内,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数字检察创新应用实践基地和人工智能实践基地。这种“借智引力”的做法,不仅带来了先进理念,更引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基础建设方面,岳阳坚持“务实管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先中心、后平台,先硬件、后软件”的建设思路,稳步推进数字检察基础体系建设。数字检察创新实践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数据分析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检务2.0数据返还平台汇聚了952万条内部数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岳检链”平台则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基础平台的建成,标志着“1中心+2平台+N应用”的数字检察基础体系基本成型。
实战赋能
岳阳西甲直播坚持问题导向,从司法实践中的难点、痛点出发,开发出一批具有实战价值的监督模型,让大数据真正成为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电焊火花溅入污水池引发爆炸,个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系统性风险?云溪区人民检察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将个案置于全国视野下进行系统性分析。2023年5月,办案团队对15000余份事故资料进行筛选,最终选出520份有效样本,通过智能分析绘制出化工安全的风险图谱。“我们发现,这类事故往往与企业违规操作、监管环节缺失密切相关。”办案检察官介绍道。
之后,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检查,抽查企业动火、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情况61次,责令整改问题92条。此外,西甲直播通过制发调研报告,推动相关部门召开风险研判会,将检察履职从“事后监督”前置为“事前督促”,实现了从“治罪”向“治理”的飞跃。
2023年5月,岳阳市检察院联合浙大城市学院开发的“区块链+卫星遥感”公益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岳阳县率先试点。试点结果显示,2016年至2022年,有4个乡镇的49块基本农田疑似被破坏。
“收到模型预警后,我们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岳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回忆道。经核实,这些耕地确实被违规挖成鱼塘、灌溉池,破坏面积达240.15亩。
截至目前,岳阳市两级检察院运用该模型已发现耕地保护问题线索669条,立案55件,监督治理、复垦耕地1500余亩。
智领未来
在平江县人民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审查系统正在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检察官王梦妮向记者演示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公安机关移送的电子卷宗被自动扫描后,系统能够智能识别和分类证据材料。“过去需要数小时完成的证据梳理工作,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她感慨道,这套系统包含案卷材料智能采集解析、案情要素关联分析、类案与法规推送、法律文书智能生成等模块,投入使用以来已辅助办理刑事案件569件。
在湘阴县人民检察院,每位检察官都有一个得力的“AI助手”——案件智能自检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标注案卡填录中的瑕疵和问题,实现“前置体检”。系统投入使用后,案卡填录问题同比下降12.5%,累计发现各类疑似问题8573个,有效提升了办案质量。
为确保全体检察干警跟上时代步伐,岳阳西甲直播开展了系统化的培训工作。通过13场专项培训,邀请权威专家讲授人工智能课程,实现市县两级干警学习全覆盖。
与此同时,岳阳市检察院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也在试点院取得显著成效。该系统集成卷宗辅助阅读、关键证据自动摘录、案件审查报告一键生成等核心功能,在平江、云溪等试点院已完成阅卷300余件,简单刑事案件办理周期平均缩短40%以上。
李胜昔表示,下一步,岳阳市检察院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法律法规检索等方面为检察干警提供全方位支持,逐步实现智能辅助办案模式全面落地。
(本报记者阮占江 帅标 通讯员周磊 陈泓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