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你先安心照顾母亲。改天我来探望你们,再跟你细说案件进展。”电话中,她柔声安抚着那边的信访人。她,就是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杜丽华。从检32年的她,在控告申诉检察岗位一干就是15年。
一场不易的蜕变
1989年大学毕业后,杜丽华被分配到硚口区检察院,从批捕、起诉、反贪等一线办案部门到控告申诉部,她的心态随着角色的转换不断发生变化。
“以前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我觉得检察官代表着法律权威,身上总带着凛然正气。后来接待来控告申诉的群众,我认识到,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理解他们、倾听他们。”
2004年第一次接访,杜丽华就碰了钉子。当时一位老人因不满该院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结果来上访,一进信访大厅就开始大声嚷嚷,表达不满情绪。站在一旁的杜丽华看老人怎么都不听劝,心急之下走到老人跟前说,“我们反贪部门的同志都是依法办案的,您的上访理由不合理,法律规定……”话还没说完,老人已经怒不可遏……事后,她认真反思接访过程,又虚心向老接待员请教,终于明白生硬的语气,说教式说理只会让来访群众更加烦躁。
在接待因房屋继承纠纷多次信访的徐大姐时,杜丽华像朋友一样劝慰她:“徐姐姐,您的案子我们仔细研究过,判决确实没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您的住房问题,您是符合申请公租房条件的,我们帮您沟通协调,您看好不好?”通过不懈努力,杜丽华帮助徐大姐申请到一套公租房,解决了她居无定所的问题。
就这样,把上访群众当成朋友,成了杜丽华接访工作的制胜法宝。
发现被深藏的诉求
“大爷您别着急,这个事情虽然不归检察院管,但您先说一说,看我能不能帮上忙……”在工作中杜丽华摸索出一套接待方法,善于把枯燥的法律规定变成有趣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同事都夸她是“最会讲道理”的人。
邓某和鲁某因一场借贷纠纷反目成仇,在化解这起长达10年的信访积案时,她就用了这个方法。
杜丽华通过查阅案卷,发现鲁某经济条件优越,而邓某生活拮据。为了真正化解矛盾,她分别约见了两人,先向邓某讲明该案审判无误,又借用“六尺巷”的故事耐心劝导鲁某,希望他能退让一步。在杜丽华的不懈调解下,鲁某同意将10多万元的利息降至4万元。后经公开听证,二人达成和解并当场承诺息诉罢访。
信访工作难免会遇到老上访户,接待这类群众是最考验人的。
上访了25年的刘某某曾是某单位的工程师,多年前曾涉嫌贪污公款被西甲直播调查,虽未构成犯罪,但刘某某认为自尊心受到打击,人格受到侮辱。恰逢改革开放,他便辞职下海,后经商不善导致公司破产欠下债务。他把这一切境遇归结于西甲直播的调查,从此四处上访要求国家赔偿。
杜丽华与他沟通了很多次。一次闲聊中,他谈及自己的前妻,流露出对前妻的愧疚。杜丽华感觉刘某某闹访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于是辗转联系上刘某某的前妻,分析出刘某某的真实诉求。找到矛盾根源,积怨就有了化解的可能。在杜丽华的多方协调下,刘某某的心愿得以满足。听证会上,他当场表示息诉罢访。
“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与人打交道,琢磨人是关键。建立信任,探寻他们的真实诉求,才能更高效地破解心结。”
近三年来,杜丽华和同事们接待信访群众1890余人次,办理全国人大交办案件1件,办理全省“千案化解”案件3件,其中两件为长达20多年的信访积案。
一项显实效的化访
2016年,杜丽华担任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在分管院领导的带领下,杜丽华与同事们建立了“一转二访三机制”,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化访。一方面高度重视初访,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初次释法说理时。另一方面实行带案下访,积极走出去。必要时,配合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预警研判机制和第三方参与化解机制,协调内外部力量,共同推动矛盾积怨实质性化解。
2010年4月,涂某某在硚口区城中村开办工厂,因借高利贷周转后无力偿还,工厂物资被抢走,没了经济来源。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以涉及经济纠纷为由作出不予刑事立案决定。涂某某不清楚该向谁申请立案监督,错失了证据收集的关键时期。此后10年,生活陷入困境的涂某某及其叔叔不断向各级政法机关信访。
2019年底,叔侄二人来到硚口区检察院,杜丽华接待了他们。因反映的问题时隔久远,真相无从查证,不符合刑事立案监督条件。杜丽华决定带案下访,与同事驱车150多公里来到涂某某的老家。经过调查核实,杜丽华认为涂某某符合司法救助条件,提出为其申请国家司法救助金的建议。疫情防控期间,下沉社区执行抗疫任务的杜丽华仍在休息时间不断通过微信、电话与涂某某叔侄沟通。最终,涂某某同意接受司法救助。至此,一起长达10年的信访积案得以化解。
在杜丽华的带领下,该院5年以上的信访积案全部清零。如今,曾经拥挤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安静和谐。杜丽华并没有放松脚步,她和同事们依然为了满足群众的法治诉求忙碌着……
(本报记者花耀兰 通讯员李雪 王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