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把孩子的急难愁盼当作头等大事”
时间:2025-10-12  作者:郭荣荣?谷芳卿?刘一菡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字体:  

“把孩子的急难愁盼当作头等大事”

——同事眼中的渝检护“未”团队代表

“未检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看到朋友圈里未检同仁在转发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写下的这句话,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况梅的眼眶红了。

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36岁,这样的年龄跨度,正是未检工作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他们身后,还有重庆未检系统500余名干警始终如一的坚守。

近日,记者走进山城重庆,深入这7位代表的履职一线,从平凡的细节中,读取时代楷模的精神内核。

深钻与拓荒:在个案办理中推动制度创新

“她看起来温婉柔和,但一站上公诉席,就像换了个人——逻辑缜密,绝不拖泥带水,连资深辩护人也难以招架。”重庆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春秀如此评价共事多年的龚珊。这种“硬核”底气,源于龚珊对证据的深入钻研和对案件事实的精准把握。

“她善于从个案中发现系统性漏洞,把‘点’的问题转化为‘面’的解决方案。”李春秀给记者举例说,此前,一名涉案教师跨区任职再次犯罪的问题暴露出管理漏洞,龚珊遂牵头建立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将筛查范围从教职员工拓展至保安、医护人员等所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岗位,并将查询范围拓展到行政处罚及刑事立案等阶段,公安、法院等多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动态风险监测。

与龚珊的“深钻”精神相呼应的,是王莉的“拓荒”精神。“她非常有亲和力,是我们单位的‘孩子王’,总是在开拓创新。”开州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主任刘凤兰说。

面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罪错少年“放了又抓”等困境,王莉主动协调案件多发地的派出所进行矫治试点,并推动建立了重庆市首个“罪错未成年人帮教矫治中心”,还联合社工、共青团等力量对罪错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派出所反馈,辖区未成年人盗窃、打架现象明显减少,治安好了很多。”刘凤兰表示。

针对案件中反映出的因监护缺失或跨区域居住而导致家庭教育指导难以落实等情况,王莉探索建立川渝地区首个“跨区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参与研发“家庭成长环境风险防控一件事”,将未成年人保护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源头治理的转变。

温情与坚守:以心灵之灯照亮回归之路

在未成年人保护这项朝阳事业中,有人用超越案件本身的温度,悄然改变少年的人生轨迹,孙文静便是这样一位“播种者”。

九龙坡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薛雪对孙文静的朋友圈印象深刻——每办理一个案件,她便会添加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人为微信好友,以便长期联系,她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帮教活动。“她是检察官,也是母亲。这种身份的融合能让她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平等、信任,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在薛雪看来,孙文静提供的是一种“售后服务”般的长期支持,如同“24小时热线”,持续关注着帮教对象的成长。

孙文静坚信,在深渊边缘伸出的手,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我记得她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最晦暗的角落,为一小部分人点亮一盏灯。即便一年只能点亮十盏,这十盏灯的光芒也会彼此辉映,悄然改善着社会的生态。我想,这微光就是希望。”薛雪说。

唐焕然则把军人特有的严谨与坚韧带入了未检工作。在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助理韩欢眼中,唐焕然最突出的特点是极度可靠:“再复杂的案子交给他,我们都特别放心。”而这份信任,正来自他把每一个案子都“抠”到极致的认真劲和愿意下苦功的韧劲。

“分院的未检案件往往疑难复杂,头绪多、细节繁,但他总是一个个去抠,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韩欢回忆,有一次她就公益诉讼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请教唐焕然,“他竟脱口而出相关法条,马上指出症结所在。”这种专业素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他持续的思考和积累。

唐焕然推动的“守护成长”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依托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等机制,解决了一批未成年人保护难题。在韩欢看来,从强制报告制度到家庭教育指导令,近年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每一步坚实迈进,都离不开像唐焕然这样心无旁骛的“深耕者”,而未检检察官的全身心投入,更离不开整个检察系统持续完善的制度支撑与力量汇聚。

多走一步与系统护航:编织全方位保护网

“有的案子,证据够了就能诉,但吴波偏要‘多走一步’。”最让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案件管理和控告申诉检察部检察官谭彦难忘的,是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15岁的小宇(化名)因琐事与同学发生纠纷,将同学打成重伤,案发后始终不认罪,甚至放话“再来一次还这么做”。

“当时我都想放弃了,吴波却坚持请心理咨询师介入。”谭彦记得,吴波陪小宇做沙盘游戏,听他讲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被欺负的委屈……渐渐地,孩子发生了变化,流下悔恨的泪水,在法庭上向被害人父母诚恳道歉。

“不仅要惩治犯罪,更要为他们未来回归社会铺路。”吴波这样说。

“前两天,梅姐还特意问我,月月(化名)最近上课还打瞌睡吗?”大渡口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罗文磊说,梅玫始终惦记着月月。

一个月前,7岁的月月因家庭关系复杂未能落户,入学一事悬而未决。面对这块“硬骨头”,梅玫没有丝毫犹豫:“孩子的教育一天也耽误不起,再难也要一步步推进。”她立即奔走协调,最终推动民政、公安等部门特事特办,合力为月月开辟了一条落户的“绿色通道”。当月月父母将那本薄薄的户口本交到罗文磊手中时,他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这个案子让我看到梅姐的信念——把孩子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他说。

这种对法理情的坚守,源于梅玫21年来的躬身践行。罗文磊忆起,梅玫也曾面临“一封信、一堂课能否真正改变一个孩子”的灵魂发问,但对职业价值的追求,让她在十多年前便选择以最传统的尺素,与高墙内的少年进行触及心灵的对话。

当夜幕降临山城,况梅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经过“案海”的历练,况梅已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未检人。从李非白身上,况梅深切体会到,“案子判了”只是开始,而那“多走一步”的日常,才是未检工作的意义所在——那是为了帮困境孩子落户的多方调取资料,那是为了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考察观护基地,那是为了推动校园安全的一次次调研走访。

令人感动的是,拿回“时代楷模”的证书后,7位代表不约而同地表示荣誉是属于团队的。而他们的同事,则怀着与有荣焉的使命感,将这份褒奖视为对全国未检人的共同肯定——它不仅见证了重庆未检20余年的坚守,更彰显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郭荣荣 谷芳卿 刘一菡)

[责任编辑: 潘若曦 王昱璇 李先硕]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