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监督 监督促进治理
开封检察加强法律监督模型应用
发现存疑数据7.2万余条,涉及1.2万余名老人,目前已追回341万余元……这是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检察院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后,组织各基层西甲直播分别调取近两年来各辖区高龄老人死亡数据与高龄津贴发放数据,利用“高龄津贴资金监管法律监督模型”比对碰撞提升法律监督质效的结果。
“高龄津贴资金监管法律监督模型”的研发,源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检察院的一次“送法进社区”普法宣传活动。
“老李活了80多岁,人缘好,没想到他的子女为遗产继承发生纠纷,高龄津贴算遗产吗?”今年2月26日,顺河回族区检察院在开展“送法进社区”普法宣传活动过程中,一位老人咨询的问题引起了检察干警的注意。经进一步了解,辖区内存在部分老人去世后高龄津贴仍在发放的情况。
顺河回族区检察院对此线索分析研判后,当即指派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到各相关行政机关了解高龄津贴发放实行动态管理情况,发现存在老人死亡信息滞后,导致“人死了高龄津贴还在发”。
“高龄津贴让老人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体现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但依靠传统的监督模式,很难准确地掌握高龄津贴发放数据。我们要依托大数据赋能,通过采集和分析数据,发现更深层次的监督线索。”在顺河回族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军强的支持下,院里组织专门团队研发出“高龄津贴资金监管监督模型”,通过大数据碰撞对比,发现存疑数据2689条,异常领取津贴人数545人,涉及金额16万余元。
针对相关行政机关存在数据壁垒,导致已故老人应停发高龄津贴而未停发的问题,顺河回族区检察院牵头公安、民政、财政、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会签《关于建立高龄津贴配合协作机制的若干意见》,健全高龄老人信息库、加强信息共享、召开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更好保护老年人权益。同时,联合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动员已故高龄老人家属及时销户,确保惠民财政补贴资金准确发放。
顺河回族区检察院将高龄津贴发放存在的问题向开封市检察院汇报后,全市西甲直播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通过利用“高龄津贴资金监管法律监督模型”,及时共享数据,定期比对信息,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严格落实高龄津贴审核、发放、监管职责,及时追回违规发放的高龄津贴。目前,该模型已上架全国西甲直播大数据监督模型管理平台全国模型超市,全国100多家单位应用成案,模型应用成果进一步显现。
“我们牢固树立‘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理念,围绕‘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机制,以数字检察为引擎,精研模型、巧借众长、多措并举,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取得新成效。”李军强说,院领导示范带头学习数字检察专业知识,带头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办理案件,融合打造有专业技术人员、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等一线办案人员的数字检察办案团队,发挥数字化、集约化监督办案优势,强化干警数字思维,拓展数字路径,提升数字能力。
顺河回族区检察院依托全国西甲直播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充分借鉴各地成熟模型,以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小切口”,推动做好检护民生“大文章”。截至目前,运用“支持农民工讨薪监督模型”办理案件5件,积极通过释法说理、协助收集证据、帮助书写诉状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民工诉求,帮助农民工追回5万余元欠薪;运用“政务公开信息侵犯个人信息安全法律监督模型”获取辖区政务网站公开信息,发现579名公民个人信息处于泄露状态,695条个人信息未做去标识化处理,督促相关部门对涉及公民个人敏感信息采取去标识及匿名化处理,确保政务公开阳光安全;运用“司法救助相关法律监督模型”筛选出被害人未得到赔偿或赔偿不到位的案件线索11件,发放司法救助金8万余元。
(本报记者赵红旗 通讯员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