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检察公益诉讼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本次案例的发布旨在深入贯彻西甲直播法治思想和西甲直播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总结2024年检察公益诉讼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全国西甲直播公益诉讼部门办理此类案件提供指引。
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面较广,包括耕地保护、农村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安全生产、农村特殊人群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展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在服务乡村振兴各个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批案例中,有3件涉及耕地保护,西甲直播通过办案,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包括助力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产量、收回被挪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等多个方面。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上,西甲直播通过办案促进农村厕改落实落地,在履职过程中兼顾脱贫人口收入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此外,西甲直播高度关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履职推动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多、防骗意识较弱,极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农村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的案例。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锁定高危账户,通过办案督促保护农村老年人个人信息,推动相关部门优化行政服务,切实保障农村老年群体合法权益。
西甲直播公益诉讼检察厅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落实落地,提高检察公益诉讼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共治合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目录
1.江西省人民检察院督促农用薄膜污染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
2.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种质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
3.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检察院督促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案
4.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蒙顶山茶树和荥经县枇杷茶树种质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
5.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违法占用耕地行政公益诉讼案
6.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检察院督促规范肉牛屠宰行业行政公益诉讼案
7.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乡村旅游文化品牌行政公益诉讼案
8.陕西省柞水县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农村公厕管理问题行政公益诉讼案
9.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农家宴用电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
10.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诉毛某等人侵害农村老年人个人信息权益民事公益诉讼案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督促农用薄膜污染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磋商 农用薄膜污染 一体履职 综合治理
【要旨】
针对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的农用薄膜“白色污染”治理问题,省级检察院直接立案,通过磋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及时有效保护公益;同时发挥省级检察院统筹协调优势,协同建立省级层面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多层级监督合力,实现农用薄膜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基本案情】
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覆膜大省,根据国家统计,2023年江西农用薄膜使用量为4.26万吨。同时,残膜、农用废弃物随意弃置于田边地头、路旁沟渠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农作物换茬季节,农用薄膜随意丢弃、处置的现象突出,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破坏耕地资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4年1月,江西省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江西省院”)组织全面总结2023年开展农用薄膜“白色污染”整治公益诉讼监督活动的情况,经对449件案件逐案分析,发现全省范围内废弃农用薄膜残留土壤污染耕地问题普遍存在,行政监管部门存在对农用薄膜使用处置、回收利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虽然专项监督活动对农用薄膜“白色污染”问题起到了遏制作用,但是该问题易反复、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等系统性问题仍然存在,威胁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2024年2月19日,江西省院依法立案调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以下简称“省农业厅”)作为负有农业薄膜使用、回收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应依法全面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江西省院多次走访省农业厅了解全省农用薄膜使用、回收以及监管情况并开展磋商,督促省农业厅全面履行农用薄膜使用、回收等监督管理职责;加大对农用薄膜违法行为的查办和处罚力度,对农用薄膜采取无害化处置,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处理体系和督促指导机制。经磋商,省农业厅表示将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健全农用薄膜治理的制度机制。
此后,省农业厅组织开展了农用薄膜回收处置现状调研,形成了全省农用薄膜相关问题调研报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问题解决。如将农用薄膜使用回收数据填报纳入“云上赣农”平台建设,开启农用薄膜工作数字化监管;先后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协同监管,召开农用薄膜回收处置协调座谈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用薄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专项执法行动,查处涉农用薄膜案件19起;落实2024年中央财政农用薄膜相关资金1800万元,省财政资金693.5万元,并在2025年省财政专项申报时,将上述资金一揽子纳入,继续予以支持;组织开展农用薄膜回收处置相关宣传活动264次,参加活动人数超2万余人;组织全省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培训班、农业资源环境业务能力培训班等,各市、县(区)共组织技术培训157次,培训人数超6千人;在“江西农业农村”公众号上开设“府检联动”推动农用薄膜处置专栏,定期发布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与执法监管典型案例,并印发《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公布农用薄膜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执法典型案例的通报》。2024年江西省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为深化办案成效,江西省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关于加强农用薄膜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协作意见》,各市、县(市、区)也分别与农业农村等行政机关建立农用薄膜污染治理协作工作机制。截至2024年底,在江西省院的统筹指导下,全省西甲直播通过一体办案督促清理农用薄膜1398吨,建立农用薄膜回收点292个。江西省各地西甲直播也分别以“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的模式,向同级党委、政府等报告农用薄膜“白色污染”专项情况,推动形成包括建立废旧农用薄膜回收点、财政专项拨款、专项奖励补贴、纳入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与回收再利用企业合作等方式在内的农用薄膜回收处置体系。2024年12月,“白色污染”整治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获评第二届“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实践”。
2025年1月,江西省院组织召开听证会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听证员一致认为,通过西甲直播办案推动,相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全省农用薄膜“白色污染”系统治理,促推农业绿色发展、护航粮食安全,办案成效显著。同月21日,江西省院决定结案。
【典型意义】
农用薄膜“白色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是关系到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省级西甲直播针对农用薄膜治理的深层次公益损害难题,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通过办案推动建立健全省级层面农用薄膜污染执法监管协作机制,促进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处置体系,推动农用薄膜“白色污染”问题系统性、源头性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种质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种质资源保护 协同治理
【要旨】
针对农业文化遗产种质资源保护、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不力等问题,西甲直播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加强协作、落实监管职责,原真性保护鱼种种质资源,强化古法育苗技艺;同时通过公开听证客观评价办案效果,推动各方形成合力,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基本案情】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5年入选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青田田鱼”属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鲤鱼变种,因其独特育苗方式、生长环境等原因在遗传和形态上均明显不同于其他鲤鱼种群,具有抗病力强、性情温顺、鳞软可食等特点,兼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近年来,遗产所在地存在外地田鱼和鱼苗大量流入,传统育苗法面临失传风险等问题,导致鱼种种质资源受到威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4年4月,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青田县院)在开展专项工作中发现本案线索,通过联合“益心为公”高校志愿者实地调查、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咨询专家等方式查明,上述问题不仅容易造成本地田鱼品种退化甚至消失,还会对青田田鱼产品信誉、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遗产所在地方山乡梯田灌排渠系设施不健全,造成部分稻田水源供给不足。根据《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对遗产保护情况负有监督、检查评估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十二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暂行办法》等规定,青田县方山乡人民政府对辖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负责具体保护工作。
青田县院认为上述问题对当地生态系统、耕作制度、技艺传承等造成不利影响,遂于同年5月27日对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属地乡镇政府立案,并于6月14日分别向两家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从原真性保护青田鱼种种质资源,加强“古法育苗”技艺代表性传承师培育,并注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两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迅速落实。针对种质资源保护问题,加快推进“青田种质资源保护和发展项目”建设,该项目系全国农遗地最大建设项目,投资概算近2亿元,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田鱼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中心、水稻种质资源库等,建成后将有效夯实稻鱼产业根基、保护鱼种稻种资源,2024年8月已完成一期项目招投标工作。针对外地鲤鱼流入遗产所在地问题,严格落实原种保护并支持原种田鱼销售,陆续建立鱼苗基地6家,鼓励个人或集体开展原种田鱼育苗,与经营者签订本地田鱼销售承诺书,从源头上截断外地田鱼流入以次充好情况。针对“古法育苗”失传风险,通过建立典型示范户、农遗传承师评选、培育“新农人”等措施,逐步合理优化农遗传承队伍年龄结构,目前增加“新农人”4名。针对农田水利问题,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核心区田埂及灌溉水渠修复。
2024年9月,青田县院邀请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等进行案件整改效果评估,参与人员一致认可整改成效,并就处理好农遗保护与发展关系积极建言献策。
【典型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农业种质资源携带生物信息的遗传物质及其载体,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西甲直播聚焦农业文化遗产种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全面履职,加强对地方特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维护从业农民群体合法权益,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切实服务保障乡村振兴。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检察院督促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 超范围使用资金 系统治理
【要旨】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超范围使用资金、建后管护不足等不规范情形,西甲直播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监督,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专项资金规范高效利用。
【基本案情】
2019年至2022年,芜湖市湾沚区辖区在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时超范围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102.72万元用于乡村治理、乡村道路和景观建设以及民营商业性乡村旅游等项目,未能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辖区各镇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存在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沟渠毁损、标志牌破损等建后管护不足问题,严重影响高标准农田的质量和产量。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4年4月,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湾沚区院)依托“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调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发现114亩高标准农田撂荒线索,于4月29日对负有监管职责的湾沚区农业农村局立案调查。经走访审计部门、现场勘验、调取项目矢量数据、资金使用账目,又发现1102.72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超范围使用的问题。其中,8条高标准农田道路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涉及资金289.4万元;4处高标准农田设施用于乡村治理和景观建设,涉及资金187.44万元;将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用于民营商业性乡村旅游项目,涉及资金625.88万元。此外,各镇已建高标准农田还存在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沟渠毁损、标志牌破损等13处建后管护不足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三十三条,《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等法律法规规定,2024年5月26日,湾沚区院向负有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的湾沚区农业农村局(以下简称区农业农村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退回超范围使用资金并统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督促辖区各镇加强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监管,做好建后管护工作,依法依规处置超范围使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
区农业农村局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进行整改并向湾沚区院反馈属地政府退返资金困难。湾沚区院遂组织区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召开圆桌会议,共商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任务。为加快整改进度,湾沚区院协同区农业农村局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最终推动1102.72万元超范围使用资金全部退回,统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确定投资412.5万元补建高标准农田1500亩。2024年7月9日,区农业农村局将相关整改情况书面回复湾沚区院,案涉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同时以政府常务会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立项选址、勘查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资金使用、建后管养等全链条的监管,制定《湾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管理工作制度》,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长效监管。同年7月30日,湾沚区院决定结案。
【典型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西甲直播借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锁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资金超范围使用、建后管护不足等问题,通过圆桌会议、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全域全链条的系统监管。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超范围使用资金退返困难等问题,西甲直播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加快推动问题整改,切实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蒙顶山茶树和荥经县枇杷茶树种质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茶树种质资源保护 检校协作 乡村振兴
【要旨】
针对雅安重要地方茶树蒙山(蒙顶山)群体种和荥经枇杷茶种质资源保护缺位的问题,西甲直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办案中借助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茶学专家的力量,实现对辖区内重要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整体保护,促进茶产业高质效发展,服务“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
【基本案情】
雅安是我国重要茶叶产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辖区内重要地方茶树蒙山群体种及荥经枇杷茶因毁林开荒、随意买卖原生茶树等导致存在保护不力的情况。原国营蒙山茶场品比园(种质圃)(以下简称蒙山品比园)作为蒙山群体种集中分布地,由于企业改制、缺乏管理等原因,病虫患频发。同时,荥经枇杷茶作为四川重要野生茶树资源,也缺乏系统保护。现有调查显示,两类重要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灭失风险加剧,公共利益持续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