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斌(右一)到村民家中送司法救助金。 梁库摄
“我是2014年开始驻村扶贫工作的,当时组织派我去驻村扶贫,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就说了一个字——行。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村里报到了。”谈起8年前被任命为第一书记的情景,王利斌记忆犹新。
8年时间里,王利斌先后担任吉林省检察院驻龙井市老头沟镇大箕村、泗水村第一书记,通过建支部、找项目、强设施,帮助曾经的贫困村、落后村旧貌换新颜。2020年,他协助吉林省委组织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驻村第一书记协会”,并担任副会长,该协会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唯一的“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今年8月,他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脱贫千头万绪,打好基础是关键
从龙井市出发,约40分钟车程,就到了老头沟镇泗水村。如今的村庄青山绿野如画,水泥路干净平坦,白墙黛瓦,路灯矗立。
然而,回想当初的村落,用王利斌的话说是待在屋里“夏天漏雨,冬天透风”,走在外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天黑想做饭,停水又停电。想要解决这些生活难题,改变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关键。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党旗,我们要让村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带着这种理念,王利斌刚一到任就深入走访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最基层村民声音。
走访中,王利斌了解到吃水难、出行难、耕种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老百姓,于是他将解决人民群众的燃眉之急作为突破口,与企业、单位进行30余次洽谈,寻求帮助;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向政府、扶贫办和银行申请小流域治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为大箕村、泗水村新建了自来水厂,改建了村路、屯路、机耕路60余公里,沿路增设了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
“原来的旧房子屋里黢黑,现在住新房子,心里都亮堂啦!”68岁的张某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患抑郁症多年,每个月吃药得花六七百元,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房子年久失修也没钱盖新的。王利斌到任后,四处张罗着给贫困户盖新房,让张某一家有了新住所。在泗水村,像他这样住上新房子的村民有100余户。
基础设施建强了,王利斌又带领村党支部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先后筹建了体育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广场,修围墙、修边沟,彻底改善了两个村的环境面貌。2016年,泗水村被吉林省环保厅评为省级生态村。
“我家就住在村部对面,每当夜里看到村部的灯亮着,就知道王书记又在加班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王利斌已成为了他们脱贫路上的引路明灯。
千方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
“王书记的坚持,让我有了把食用菌种植基地做好的决心。”负责承包管理泗水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徐方华感慨地说。
“我最宝贵的扶贫经验就是发展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次来到徐方华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看着长势喜人的蘑菇,王利斌说不出的高兴。2017年,他因地制宜,利用村集体20亩地建起了18栋暖棚,把延边大学农学研究生徐方华引进到泗水村,负责承包管理,并帮助徐方华的经营一步步走上正轨。
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王利斌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实地考察,探索发展新型农村经营合作模式,成立新型农村经营合作组织,以生产无公害木耳、鲜食玉米、延边黄牛肉、生物有机肥等产品为主,为泗水村量身定制了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多种产业融合共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规划。
2021年,泗水村合作社年销售收入大幅提高,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27%。今年3月,王利斌又推动泗水村建成龙井黄牛交易中心和肉鸡养殖场,为该村发展备足了后劲儿。
解决村民卖粮难题
泗水村里有一道特别的风景,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磅秤,当地村民每次走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感到踏实。
事情还要从10年前说起,在吉林省检察院任职的王利斌在工作中走访发现,大箕村和泗水村有23户农民被骗了近180万元卖粮款,有的家庭甚至因此倾家荡产。他立即开展工作,收集大量证据,通过龙井市检察院启动侦查监督程序,让这起案件成功告破,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110万元卖粮款被追回。他还为经济困难的被骗村民申请了司法救助金。后来,在王利斌的推动下,泗水村建造了一个大型地磅秤,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卖粮难题。
8年来,王利斌每年驻村达200天以上,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的付出,让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鱼水情浓”。
“怀着亲情驻村,带着热情解难,揣着真情帮扶。”这是王利斌对帮扶工作的生动诠释。由于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他患上了极高危型高血压、糖尿病。今年9月,王利斌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一度垂危,经急诊抢救才保住性命。
现在,他的身体正在逐渐康复,村民们期待着他早日回来,与他们一起迎接忙碌的收获季节……
(本报记者孙峰松 通讯员杨欣贺 王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