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车核载6人,竟塞了25个孩子
河南郑州自贸区:督促治理校车“带病”上路
一辆核载6人的面包车里,25名幼儿像沙丁鱼般挤在改装条凳上,车门开启的瞬间,民警惊出一身冷汗。这不是货舱,而是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常见的“校车”。
严重“超负荷”的幼儿园校车
时间回到2024年1月11日傍晚,正是幼儿园孩子们放学的时间,在河南省郑州市某交叉路口,交警拦下一辆形迹可疑的面包车,打开车门的瞬间,车厢内的景象令人窒息:3排座椅和后备厢加装的条凳上挤满四五岁的幼儿,老师则弯腰站在车门处勉强维持平衡。核载6人的空间塞进27人,其中幼儿园学生25人、老师2人,超过额定载客人数350%。
“如果是自家孩子,你们忍心吗?”面对民警的质问,司机高某和随车老师互相推诿。在进一步调查中,民警发现,高某竟然是这些孩子所在幼儿园的园长。
2024年5月27日,高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移送至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检察院(下称“郑州自贸区检察院”)。在审查卷宗时,交警拍摄的一张照片深深触动了办案检察官罗超的心——狭小的车内空间里,四五岁的孩子们密密麻麻挤作一团,用纯真的眼神望着正在拍摄的民警,完全不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
“25个孩子背后意味着25个家庭,这个案件虽然简单,但社会危险性极大。”罗超告诉记者。经仔细审查卷宗、深入走访调查,检察官发现高某经营的幼儿园未取得教育资质达8年之久,幼儿园里仅有的3名老师中只有1人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作为幼儿园园长的高某同时兼职校车司机,从2023年起就开始使用报废小型普通客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曾因同类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车辆被扣押。2023年9月底,在未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校车驾驶资格的情况下,高某再次从事校车运营业务。
“我们在调查校车行进路线时还发现,这条路线需经过乡道、县道、河堤等多处路段,但车内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及消防设备。”罗超说,如果不是多次去现场核查,很难想象每天清晨,有一群孩子挤进改装的面包车、报废客车,开启一天中最危险的旅程。这些被称为“黑校车”的非法营运车辆,就如同移动的定时炸弹,穿梭在蜿蜒的乡村道路上。
经检察官释法说理,高某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自愿认罪认罚。经郑州自贸区检察院提起公诉,2024年7月26日,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高某拘役二个月,并处罚金9000元。
深挖“黑校车”乱象根源
“无证幼儿园为何长期存在?‘黑校车’上路为何屡禁不止?”罗超还注意到,在该院办理的其他危险驾驶案件中,也存在濒临报废的“病校车”和无资质的“黑校车”,校车危险驾驶行为并非个例。
“我们发现,‘黑校车’乱象在部分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较多。在公共交通资源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提供学生接送服务成为幼儿园、学校吸引生源的‘卖点’。”罗超介绍说,然而,“黑校车”多由二手或报废车辆改装而成,缺乏基本安全配置,制动失灵、转向故障、轮胎老化等问题频发。这些车辆往往无校车标牌、无营运资质,通常拆除座椅以增加载客量,车窗密闭且无逃生工具,一旦发生事故,学生逃生几无可能。
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路网复杂,“黑校车”还会采取“游击战术”——改变路线、错时发车、设置盯梢岗哨。有的司机为躲避检查常采取超速、逆行、闯红灯等危险行为,进一步加大风险。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因“黑校车”未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司机往往无力赔偿,家长们很可能陷入维权无门的境地。
种种问题摆在检察官面前。为探究无证幼儿园及“黑校车”上路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检察官们深入走访辖区幼儿园,倾听学生家长看法,现场查看园内相关设施,并走访相关行政机关。
2024年8月6日,针对行政机关存在摸排盲点及监管缺位的问题,郑州自贸区检察院依法送达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筑牢教育安全防线。
检察建议发出后,行政机关迅速行动,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对排查出的问题,要求学校立即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对暂时难以整改且隐患重大的幼儿园,下发停业整改通知书。2024年12月,该检察建议在河南省西甲直播优秀检察建议评选中获评“十佳检察建议”。
上学路上安全不能缺席
“超员载客绝不是多坐几个人这么简单,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法治意识,郑州自贸区检察院检察官结合办案,对多家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及学生家长开展了交通安全普法宣讲,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危害后果、认定标准、相关处罚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此外,该院推动街道办及消防、交通安全等部门组织了专项检查活动,现场查看部分教育机构校车行驶证资质、车辆状态,检查车内安全锤、灭火器、安全带等配备情况。同时,告知各学校对校车资质及驾驶人员资格负有审核义务,并督促交通管理部门开通校车驾驶资格申请绿色通道。
前不久,承办此案的检察官再次实地走访核查,确认高某经营的幼儿园已停止经营,该幼儿园的80余名幼儿已被妥善转园安置。各单位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确保无资质经营幼儿园、“黑校车”上路等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查处。
“‘黑校车’被取缔了,孩子们上下学安全多了,我们也更放心了!”某幼儿园学生家长对前来回访的检察官说。
“‘黑校车’问题本质上是因公共服务缺失产生的,开展治理需兼顾‘严打’与‘疏解’。一方面要提升违法成本,包括技术赋能执法(如农村道路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统一处罚标准、追究学校连带责任等,另一方面需加大资源投入,优化校车运营补贴、公交网络延伸、弹性入学制度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理距离内获得优质教育,享有安全的通勤保障。”检察官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持续提升‘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实效,促进辖区幼儿教育及校车行业规范运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刘亚 通讯员刘铭楷 张曦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