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直播

西甲直播

时代楷模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委员眼中的渝检护“未”守护之路
时间:2025-10-16  作者:谷芳卿?郭荣荣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字体:  

他们的故事何以打动人心?

——代表委员眼中的渝检护“未”守护之路

连日来,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先进事迹传遍大街小巷,令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动容,也深深打动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他们的护‘未’故事生动诠释了‘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这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核心理念的深刻内涵。”近日,记者就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先进事迹展开采访时,受访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

他们的故事何以打动人心?随着采访的深入,答案在代表委员们的讲述中渐渐清晰……

“他们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不仅蕴藏着这支优秀团队21年如一日对使命初心的坚守,更映照着法律和司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温情守护。”提及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喜讯时,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感慨地说。

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赵玉芳始终难以忘记渝检护“未”团队曾办理的一起“特殊”案件。

那是一起涉及网络传播淫秽物品侵害未成年人的民事公益诉讼案。渝检护“未”团队检察官发现涉案低俗内容已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出现情绪波动、学业下滑等情况后,提出“无形伤害”这一现实危害结果,并借鉴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生态修复”理念,提出“心理健康修复”的补救措施。最终,这一诉讼请求获得法院支持,相关违法行为人被判令支付2.1万余元心理重建费。“他们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赵玉芳说。

“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辰亿律师事务所律师覃斌对渝检护“未”团队凝聚各方合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协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司法实践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青少年法治建设的律师,覃斌还关注到渝检护“未”团队在办案中展现的专业素养。“他们在开展涉案家庭亲职教育时,会邀请律师参与监护方案的制定,既确保了法律监督的公开、公正和严谨,又能更好地汇聚社会各方力量,让教育帮扶更加精准。”覃斌说。

“园丁”们的隔空共鸣

“今天是教师节,其实您也是我的老师。”2016年9月10日,重庆市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官孙文静收到一条帮教对象发来的短信。彼时,孙文静所在的团队正在办理一起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发来短信的孩子最终被九龙坡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转眼间,近10年过去了,那个曾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涉罪少年,如今已远渡重洋成功创业。而那条短信至今还珍藏在孙文静的手机里。“它时刻提醒我:未检检察官,是迷途少年的‘引路人’,也是守护‘小树’健康茁壮成长的‘特殊园丁’。”孙文静说。

这段跨越多年的师生情,也引发了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官启军的强烈共鸣:“孙文静检察官的履职故事,让我看到司法与教育在育人初心上的同频共振。教师耕耘于三尺讲台,检察官守护在法治一线,大家都在倾力做着一件事——以心灵唤醒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

在官启军看来,渝检护“未”团队正是用司法的犁铧,耕植着法治教育的土壤。那些附条件不起诉案件背后的精准帮教,那些亲职教育中的家庭关系重塑,无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传道授业。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看来,渝检护“未”团队是名副其实的守护校园安全“合伙人”。深耕基础教育十一载的她,亲历了渝检护“未”团队从“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到综合保护体系的全面升级。“2018年,我们联合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检察官把模拟法庭搬进教室。那种沉浸式体验,比十堂传统的法治课更触动心灵。”刘希娅说。

在刘希娅看来,这项国家级荣誉的授予意义重大、深远。“‘时代楷模’称号属于渝检护‘未’团队,更属于全国所有倾心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工作者。”她认为,这必将激励更多人以更强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这项关乎未来的事业中。

荣誉不是事业的终点

“从重庆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为受害儿童撑起保护伞,到45个站点织就覆盖全市的保护网,他们的故事满是法治温度。”结合材料里的案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宁雅秋用绵言细语广播着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先进事迹。

节目结束,演播室的灯光渐渐暗下。在宁雅秋手边摊开的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先进事迹材料里,密密麻麻的注脚彰显着她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深切关注。

谈及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荣膺“时代楷模”称号时,宁雅秋的眼神格外坚定:“这份荣誉是对他们21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最高肯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来不是独角戏,教育工作者要播撒法治种子,社区工作者要筑牢安全屏障,在关乎孩子的事情上,每个公民都不该做旁观者。”

“‘时代楷模’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号召更多人行动的号角。哪怕我们在演播室里多做一期普法节目,在社区多帮助一个孩子,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也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更加清朗的天空,也能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宁雅秋说。

“去年4月,我曾赴重庆调研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亲眼目睹了渝检护‘未’团队的创新实践与温情付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团队代表融预防与保护、惩治与挽救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尊重和把握,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理念的生动践行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

“‘时代楷模’实至名归。”郭媛媛对记者说。对于这支团队以及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未来,她满怀期待,同时建议: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模式化、机制化,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长效范式;着力破解多主体协同中的“碎片化”问题,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有机融合、高效顺畅运转;积极拥抱数字文明新时代,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作效能和精准度。“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郭媛媛说。

(本报记者谷芳卿 郭荣荣)

[责任编辑: 潘若曦 王昱璇 贾欣然]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