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永远对检察官可见”
——探访学生、家长、老师眼中的渝检护“未”团队
“检察官很温柔很坚定”“他们讲的课我们都爱听”……当被问及对渝检护“未”团队检察官的印象时,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四年级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尽管“时代楷模”四个字对他们而言还太深奥,但在孩子们心中,检察官们早已成为偶像和榜样。
来自校园最真实的回响,恰是对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荣获国家级荣誉最生动、最珍贵的注脚。这份荣誉虽然授予了7名团队代表,但在他们身后,站立的是重庆全市三级西甲直播500余名未检检察官、1600余名志愿者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
让我们透过三个不同维度的故事,读懂这个护“未”群体如何用法治之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孩子们将检察官视为榜样”
“检察官姐姐用生动的表演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校园欺凌,遇到欺凌该怎么办。我现在看到同学被欺负,知道要怎么帮助他了。”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四年级学生李笳言对检察官讲授的防校园欺凌课印象深刻。
她的同学潘逾明则对网络安全等课程颇感兴趣:“检察官告诉我们,在网上不能随便把自己的名字、学校和家庭地址告诉陌生人。”他说,这些知识他不仅自己记住了,还会提醒身边的小伙伴。
“孩子们将检察官视为榜样,这种正向的激励意义深远。”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党支部书记康宗芬对记者说,检察官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走进校园,带来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精神引领。这种引领正通过校园辐射家庭,重塑着全社会的法治风尚。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的负责人,康宗芬对法治副校长的作用体会颇深。她回忆,创校初期,她曾遇到一起棘手案例:因孩子在课堂上存在严重干扰教学的行为,一名家长与学校产生了冲突。
“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帮助这个孩子,但家长的情绪极不稳定,甚至情急之下动手打了孩子。”康宗芬谈到,在事态濒临失控时,法治副校长的专业介入带来转折点,“检察官不仅帮助厘清责任边界、共同约谈家长,更借此契机推动学校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系统梳理法律法规、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委员会’、规范纠纷处置流程。”
“如今,面对家校纠纷,学校已能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据’。”康宗芬认为,这正体现了“治未病”的智慧。她指出,法治副校长以前瞻视角帮助学校预见并防范潜在风险,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这一机制固化:既指导学校研判风险、制定法治教育计划,更将法治精神深度融入“德法课”体系。
谈及未来,康宗芬希望渝检护“未”团队能够开发更多数字化法治教育资源,通过线上平台让优质的普法内容惠及偏远地区学校,并不断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提升其“依法管理班级、依法处理纠纷”的专业能力。
“那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当时脑子一热就跟着动了手,拳打脚踢了几下,没用任何器械,却可能面临坐牢。”回忆起2023年12月被朋友叫出门的那个寒冷傍晚,小谢仍心有余悸。
“我当时整个人都蒙了,以为孩子这辈子就这么毁了。学校要开除,还可能负刑事责任,哪个家庭承受得了?”小谢的母亲王女士记忆犹新。
案发当天,巴南区检察院就依法介入该案。“孩子出事后,越早干预越好,我们不能等案子移送过来再处理。”巴南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惠蕾告诉记者,对于这些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少年来说,时间就是机会,及时的干预往往能改变其一生。于是,就在小谢和家人茫然无措时,惠蕾主动上门,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通过社会调查,我们发现小谢不是个坏孩子,只是法律意识淡薄,又讲所谓的哥们儿义气,不小心走错了路。”惠蕾告诉记者,起初,学校的处理态度非常坚决,准备开除所有涉案学生以儆效尤。
“当时我和家人已经有点想放弃了,考虑是否另找出路,惠检察官却希望我好好读书。她还带着我和母亲多次找学校管理层进行深入沟通。”小谢记得,惠蕾向学校详细介绍了他的平时表现和真诚悔过态度,还系统解释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特殊理念和价值。
在西甲直播的努力下,学校同意给小谢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那几个月的帮教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小谢说,“每周参加团体辅导,做公益活动,检察官一直关注着我的每一点进步。”
最终,西甲直播对小谢依法作出了不起诉决定。谈到近况,小谢表示,自己即将从职高毕业,开启新的人生,而他的朋友圈始终对惠蕾开放。“我从来没有屏蔽过惠检察官,因为她从来没有把我当成坏孩子。”小谢说。
对于小谢的成长,惠蕾特别欣慰:“他不仅自己遵纪守法,还主动劝诫身边的朋友。当得知有朋友因违法被拘留时,他会第一时间联系我求助,言语中充满关切。”
“他们做的早已超出了办案本身”
接到公安机关打来的电话时,李女士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听筒那端传来的消息,让她手中的锅铲险些滑落——儿子小浩因参与抢劫被抓了。
“我完全想不通,我们家条件不差,他为什么要为了分那300块钱去抢劫?”回忆起那一刻,李女士仍面露苦涩。
在小浩的家庭中,父亲因事业繁忙常常缺席,母亲李女士承担着照料家庭的重担。她向记者透露,直到案件发生,她与南岸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进行深入交流后,才得知孩子早已存在逃学、交友不良等行为。
改变始于未检检察官与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共同开出的特别“处方”——父亲每周必须抽出固定时间陪伴孩子;专业的沟通技巧取代以往的质问斥责;全家共同参与制定家规,在互动中重建尊重与责任。
“家庭教育指导让我丈夫认识到,父亲的陪伴对青春期的儿子至关重要。”李女士说,“检察官们的专业和耐心,挽救了孩子,更重塑了我们整个家庭。他们做的早已超出了办案本身——是教育,是引导,更是守护。”
就在李女士一家逐步重回正轨时,建筑工人黄师傅正在为孩子身上那片刺眼的文身忧心不已。一次难得的回家吃饭,让他发现了儿子小星身上的文身。“在哪里文的?文这个干吗?”面对父亲的质问,儿子以沉默相对。
更让黄师傅发愁的是现实问题:儿子刚满18岁,正找工作,而文身成了求职路上的一道坎,“人家一看身上有文身,就不要了。”
2024年底,小星因涉案接受江北区检察院检察官讯问时,其文身情况也被记录在案。这并非个例,渝检护“未”团队检察官由此顺藤摸瓜,对涉案的文身店展开调查。随后,西甲直播向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磋商函,推动了对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乱象的专项治理。
谈起这些举措,黄师傅连连称赞:“这些检察官眼光长远,从我家孩子的一个文身,看到了要保护千千万万个孩子。希望他们继续把这些‘小事’管到底,让更多家庭少走弯路。”尽管清除文身仍需时间,但他态度坚决:“再难也要帮他洗掉,不能让文身影响孩子一辈子。”
从在校园播撒法治的种子,到引领迷途少年重返正轨;从重塑破裂的亲子关系,到清除污染成长环境的隐患——渝检护“未”团队将法治的力量与温情化为涓涓暖流,沁入一个个关于未来的故事,最终汇聚成重庆这座城市最坚实、最温暖的幸福底色。
(文中涉案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郭荣荣 谷芳卿 刘一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