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体系不仅承载着检察实践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提炼,更肩负着推动检察理论创新、服务国家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基层检察实践在助力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检察院实践为样本,经研究发现,当前可通过案例培育、数字赋能、系统治理、全科人才培养、经验总结等五大路径助力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层实践范式。
案例培育的本土化建构:从个案办理到规则生成的转化逻辑
威宁县检察院创建“知行案鉴”案例培育团队,形成“选、育、研、用、鉴”五维闭环机制。近三年来,有24个案件入选西甲直播典型案例。该机制突破传统案例培育的碎片化局限,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生产体系。在知识筛选维度,建立“首例性规则—引领性实践—典型性经验—创新性方法—制度性成果”五级分类标准,通过跨部门联席会议每月动态筛选入库案例,确保知识生产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在知识培育层面,实行“一案一策”全周期管理,组建由资深检察官、理论研究人才、法律专家构成的三维指导组,对基层西甲直播案例库案件进行“法律论证—社会效果论证—治理效能论证”三维打磨。例如在生态检察领域,通过“检测—论证—治理”的完整证据链构建,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则范式。这种知识培育模式不仅可实现个案办理经验的提炼,还可推动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如野生蚯蚓保护公益诉讼案间接推动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体现了基层实践对立法修改的直接贡献。
在知识应用方面,构建“案例指引库”实现内部知识共享。要求检察官办案必查同类案例,形成“类案检索—规则适用—效果评估”的完整知识应用链条。同时,通过“案例讲评会”制度实现知识传承,让检察官讲评案例,形成集体智慧的持续积累。这种知识应用机制不仅提高了办案质效,还能推动检察人员专业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在知识鉴评维度,建立“双重评价”机制:内部通过检委会对案例进行专业评价,外部通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学术评价,确保知识生产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能保证知识产品的质量,更可以推动基层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检察理论发展模式。
数字赋能的治理范式革新:从技术工具到制度创新的跃升路径
威宁县检察院在数字赋能实践中,突破单纯的技术应用局限,构建起“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制度创新”的完整治理范式。在数据治理层面,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公安、审判、司法行政、行政执法等部门数据资源,构建检察监督“数据富矿”。通过数据清洗、标注、建模等全流程治理,实现数据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价值化。
在智能应用维度,自主研发27个法律监督模型,形成“模型研发—场景应用—效能评估”的完整应用体系。司法救助智能筛查模型通过关联低保、残疾、困难妇女等群体多维数据,实现从“人找案”到“案找人”的转变,体现了技术赋能对传统工作模式的革命性改变。涉刑事前科人员违规取保候审监督模型等通过大数据碰撞分析,发现监督线索成案百余件,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跨越。
在制度创新层面,将数字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能—制度创新—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块链+信访”应用实现信访事项办理流程的全程留痕和可追溯,通过“数字检察协同平台”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这种制度创新不仅提高了治理效能,更推动了检察工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字检察治理范式。
在理论提升维度,通过数字赋能实践推动检察理论的创新发展。运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可视化报告,实现业务研判从“经验判断”向“数据说话”的转变。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更推动了检察理论的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形成了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
跨部门协同的治理网络构建:从单兵突进到系统治理的整合策略
在跨部门协同实践中,构建起“检察+司法+信访+行政”的复合治理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治理”的完整协同机制。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领域,与相关行政机关签订协作意见,建立案件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工作动态交流机制。
在生态治理领域,开展跨区域协作,针对可渡河行洪安全隐患进行联合巡查,通过磋商会推动两地水务部门联合整治,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巡河—案件移送”机制及跨省监督热线。这种跨区域协同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协同治理模式,体现了基层实践对区域治理的贡献。
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联合司法社工、学校建立成长观护基地,通过法治音乐课、模拟法庭等创新形式开展普法教育。这种社会协同不仅提高了普法效果,更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多元参与,形成了“检察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协同治理格局。
在理论构建层面,通过跨部门协同实践推动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形成“检察+N”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提出“协同治理的检察路径”“社会治理的检察贡献”等学术命题,推动确立检察理论在治理现代化中的学术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专多能”的检察人才培育实践建构
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威宁县检察院创新实施“全科检察官”培养工程,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能力全面的检察人才“特种部队”,为基层西甲直播人才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该模式以“一专多能、全域作战”为核心目标,通过机制创新与体系重构,有效破解基层检察院“案多人少”“专业能力单一”等结构性难题。
培养工程以《全科检察官培养方案》为抓手,构建“全科型”轮岗、轮案、培训、考评、监督五大机制。轮岗模式突破传统部门壁垒,实行“主业精耕+跨条线实践”机制,检察官在深耕本职业务的同时,需每年参与其他部门工作,实现“专本职而能其他”。轮案规则则通过跨部门案件办理,培养检察官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教育培训体系采用“双轨制”,将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深度融合,引入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并设置“极限挑战”项目,如实弹射击军训、自侦案件办理、跨部门跟岗学习等,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能。
制度创新的特色理论构建:从经验总结到理论体系的升华路径
威宁县检察院在制度创新实践中,构建起“检研献策”的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制度创新—理论提炼—话语构建”的完整体系。在制度创新层面,通过“首办责任制”“三级责任体系”等制度创新,推动检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特别是在控申信访领域,建立“研判+代理+回访”模式,化解了一起长达三十多年的信访积案,实现信访工作的制度化创新。在理论提炼层面,通过“检会”“检校”合作深化理论实践融合,与北京市犯罪学研究会、西南政法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建立协作机制。编著《法律监督模型的基层实践》《检察权的系统功能分析研究》《数智威检:数字检察法治密钥的进阶》等检察学书籍。通过出台《数字检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应用分享会、技术沙龙提升干警数字素养,形成“全院参与、全员应用”的创新氛围。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提高了基层检察人员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检察理论发展路径。
威宁县检察院通过本土化建构、数字赋能的治理范式革新、跨部门协同的治理网络构建、全科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特色理论构建五大路径,构建起助力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层实践范式。其核心经验在于以问题为导向,将检察实践与理论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全流程闭环机制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系统治理的升华,最终形成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的基层检察发展模式。这种实践不仅为新时代基层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更推动了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基层实践层面的“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