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眠之夜
温岭市检察院 王钻杰
2019年的日历只剩下最后几页,每年这个时候,工作总是特别忙碌,今年也不例外。作为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一名检察官,为了看守所的安全,为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在驻看守所检察室值班是常态。这个跨年夜,刚好轮到我值班。趁着还有几天时间,我要赶紧把手头的工作捋一捋,充分利用好这新旧交替的一晚。
几天前,我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与我们联系,希望利用12月31日下班前的一段时间,一同为在押未成年人开展送节日图书活动,勉励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改正错误。为此,我们梳理好了人员名单,并根据20多名在押涉罪未成年人的特点准备了励志、法律等不同类别书籍。从时间安排上看,活动结束值班就开始了,所以那天晚上,这将是我值班的第一项内容。
确保监区安全是重要的驻所检察工作。匆匆吃完晚饭回到办公室开始值班,我会像往常一样,首先查看当天看守所内的动态情况。长期以来,我市看守所运行规范平稳、在押总数稳定,不过,安全是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不可有丝毫大意。我会重点关注有无违规人员,以及重点人员的病情、情绪是否稳定。如果发现异常情况,例如有监室发生打架事件,或者新收押人员体表存在外伤的话,将会记录下来作进一步的了解。
全面掌握信息后,结合白天在监区巡查中通过谈话以及和管教民警交流了解到的情况,我对于在押人员的思想动态就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更有利于排除可能发生的监管安全问题。
元旦将至,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工作量也明显增加。针对尚未履行判决中财产性判项的留守服刑罪犯,我要抓紧利用值班时间逐一核实履行情况,并在之后通过与在押人员谈话、签署承诺书,推动罪犯家属主动缴纳。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另外一项日常重点工作。春节临近,在押人员关于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也多了很多。想想跨年那晚,我还要在值班室认真审查他们提供的申请材料。对于一些急切想回家而又不符合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条件的人员,如果他们提出了无效申请,我们一定要进行必要安抚,并针对他们所关心的案件问题作出针对性的答疑,尽力化解他们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如果在审查中发现可能符合羁押必要性审查条件的人员,我要立即开展初查,并及时联系案件承办人确认情况后向领导汇报。
2019年12月31日跨年夜,对于值班的我肯定是一个无眠之夜,也会是一个很充实、很有意义的夜晚。
加班啃“硬骨头”
嘉兴市秀洲区检察院 何怡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想起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在看守所与两名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至深夜,其间和同事们分着吃了几片面包果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知不觉中,2019年的最后一天也悄然将至,一年的时光又快过去了。现在,下班铃响了,我匆匆吃了点干粮,坐在办公桌前,想着今年的跨年夜将如何度过。
我不由得想起了2019年自己的工作。作为我院第一检察部的一名新晋员额检察官,我的2019年十分忙碌。首先,闯入脑海的就是这一年自己办理的数以百计的案件及工作中的片段,包括一个月内审结3起故意杀人案、办理的呈现公司化作案特征的“假动物疫苗”案、“减肥茶”诈骗案以及多起黑恶势力案件。我想起了办理并撰写的撤案监督案例被评为全省“刑事侦查监督类”优秀案例,又想起了一篇篇案例材料、总结材料,也想起了适应捕诉一体、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转变,还想起了自己从笔试到面试历经3个月的员额考试……想起这些,我就难以忘怀这一年来自己和同事们一起经历过的无数个加班之夜,既痛苦又美妙。我也想,2019年跨年夜,能不能给自己放个假?
我打开了电脑里的办案系统,手头刚刚在办的一起“套路贷”案件顿时让我的跨年计划“出炉”了——我还是继续加班吧。这起案件不仅犯罪嫌疑人多达数十人,而且多为交叉作案,作案持续时间较长,从公安机关移送的30多本案卷看,犯罪嫌疑人供述情况并不理想,公安机关以恶势力犯罪集团移送,办案压力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几天,我已经向家人打过招呼了,我会一直在加班,直到跨年夜,我要努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跨年夜肯定很美好。根据目前的天气预报,那个晚上是晴天,还会有明月。夜深人静时,我翻阅案卷,梳理案件中人物关系、厘清各方说法、对应客观性证据……忙得差不多了,我再轻轻地合上案卷,关闭电脑,关上灯,锁上门,缓缓归家,在黑夜与亮光中,拥抱2020。
这就是我为自己设想的“跨年仪式”。
我相信,跨年夜既是2019年的终点,也是我踏上办案新征程的起点,更是我2020年的开始。我也相信,选择2019年跨年夜加班的肯定不止我一个!那么,有你吗?
今天我当班
东阳市检察院 李小杰
2020年的元旦假期有点奇怪,孤零零的星期三被工作日环绕。但实际却不一定,毕竟节前或节后随便休假两天就可以来一个“五日游”。这不,有人计划合家欢去海边享受阳光沙滩,有人准备约上好友去欣赏北国风光……各种A计划、B计划,都在大家心中酝酿起来。
对于我们来说,忙碌的一年又过去了,明年只会是更忙的一年。趁着跨年这个节点,给自己调剂调剂心情、舒缓舒缓压力,不论是一个怎样的2019,都郑重地与它告别,然后以轻松的心态开启新年的第一天,怎么说都是好兆头!
作为检察一线干警,跨年夜无缘A计划、B计划,只有C计划,因为“今天我当班”。我要以一种无缝对接的工作模式告别2019年,迎接2020年。
回想起去年的跨年夜,我仍然印象深刻。2018年下半年,我因参与办理某重大涉黑案件,元旦期间与专案组同事一起并肩奋战,也没有尝到“新年快乐”的味道。今年的元旦想必也不会孤单,因为同办公室的同事早早安排了元旦加班计划。当时我不解地说:“过节还来加班,太拼了吧。”她回答道:“你看看我办的案件,要是元旦不加班,年都过不好,还不是为了过个好年嘛!”
值班并不一定会很忙,除非有急事需要处理,大多数情况都是坚守在办公室里审查案卷。但是,一通电话又改变了我元旦值班的行程安排。“检察官吗?上次你让我联系的证人联系到了,要不我把他的电话给你?”承办一起寻衅滋事案件的公安干警打电话来。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为了查清该案,我们多次想联系这个证人,了解案发经过,但这个证人的电话要么关机要么停机,我们只好求助公安机关帮忙找人。
这次公安机关一联系到证人就向我反馈了新的联系方式,我联系证人之后得知这段时间他回了贵州老家,而且元旦前后他要来东阳,便立马向他提出在他回东阳后到检察院做个笔录,配合我们调查这起案件。之后证人告诉我他购买了元旦到东阳的车票,他当天办理退掉出租房的事情后要赶往其他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只好在元旦这天和他一起“过节”了。看来,我原本可能单调的元旦值班会变得丰富起来了。
随着2020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我的内心也开始有点小激动。虽然那一天早已被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我还是很期待新年的到来,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充实、认真地过好2020年的第一天。想起一首老歌,“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忙忙忙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新年快乐!
电话中的期许
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 金洁芸
岁末的杭州,寒意更重了,年初许下的宏愿言犹在耳,2020年的脚步声却愈发近了。默默打开案件柜,拿出那些被盖上“不起诉记录封存”字样的案卷,我决定做一件有仪式感的事,给自己这一年帮教过的孩子都打个电话,作为自己2019年未检经历的收官。
小姚(化名)是我到未检部门后从批捕到附条件不起诉全过程帮教的第一个未成年人。第一次见他,隔着看守所的栏杆,眼神倔强的他说“打赢了坐牢、打输了赔钱”,令我记忆深刻。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为他找到临时监护人、协调赔偿谅解、安排观护基地,通过羁押必要性审查变更了强制措施,并设置了六个月的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在那半年里的每一次谈话中,我看到他逐渐变得有责任心、有担当,对物质、对法律都有了正确认识,开始关注别人为他的付出,对自己的将来也有了脚踏实地的规划。那天,当我宣布完最终的不起诉决定后,小姚主动对我说他老家是拍过影视剧的地方,有非常美丽的瀑布,请我有空一定去看看。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想打电话告诉他,他的老家我去旅游过了,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希望他能好好建设家乡。
小刘(化名)是我们成立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后的第一个帮教对象。我发现他性格内向,不善与父母沟通,便给他制定了参与公益活动的帮教方案。我带他去医院做导诊志愿者,穿上红马甲的他帮助病人很积极,性格也开朗了很多。4月14日晚上快11点时,我接到帮教社工的电话,称小刘在当晚8点45分发布了一条疑似轻生的朋友圈。事发突然,内心焦急的我马上加了小刘的微信,确认了他所处的环境、心情和身体状况,详询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力舒缓小刘的情绪,打消他的轻生念头。事后,我就这一危机事件寻求了专业团队的督导,也对小刘的家长进行了亲职教育。经过努力,小刘的社会价值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家庭关系也有了显著改善。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想打电话告诉他,他最新的朋友圈我看了,他给父母做的菜看起来很不错,我相信尝起来一定也很可口。
小陈(化名)是我们探索观护帮教前置的第一个未成年人。在审查逮捕时,我发现小陈涉及不止一起犯罪事实,还有赌博、诈骗的恶习和劣迹。对我们来说一诉了之是最容易的,监护帮教却着实“压力山大”。犹疑之际是小陈的一封亲笔信打动了我,我院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变更强制措施后,我们立即委托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开展跟踪帮教。在3个月的取保候审和6个月的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间,小陈一直积极参加义卖、导诊等各类公益活动。12月16日,我们正式向小陈送达了不起诉决定书,他说虽然法律程序结束了,但他还会继续坚持做公益,因为他体会到了帮助别人、收获尊重是多么令人愉悦和充实。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想打电话告诉他,我在迎新年的公益活动中看到他的身影了,我也听到了他对于自己未来作出的最坚定的回答。
“破柜中卷易、破心中卷难”,如何通过构建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在“一放了之”和“一诉了之”之间拓展社会治理的空间,在未成年人保护和社会防卫之间寻求价值的平衡,是2019年出给我们的未完题,希望2020年我们能作出新回答。
特别生日夜
诸暨市检察院 周朝煜
我出生在1988年12月31日,一个跨年夜,于是,我家的跨年夜就添了一份特别的意义。随着年岁渐长,我依然期待每一个生日的跨年夜,但我早已不再纠结于生日蛋糕与跨年倒计时,而是争取让每一年的这一天都能过得更特别、更充实,更值得纪念,为这一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转眼,2019年也即将走到尾声,而今年的跨年夜,我想把时间留给正在等待司法救助的申请人。
11月,由于控申业务线人手不足,我作为一名“救火队员”,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回归到控申岗位,主要负责司法救助案件办理。作为一名“老控申”,新接手的工作让我感到熟悉又陌生。在重新温习业务知识的同时,我全身心投入,积极开展工作,这个年末成了我最为忙碌的时期。
就在12月23日,我又接到了一起司法救助案件,郑某等7人申请司法救助案。11月15日,57岁的时某在过马路时,被云某所驾驶的车辆撞伤,云某驾车逃逸,导致时某死亡。时某的去世使本就不宽裕的一家雪上加霜,不得不举债度日。而云某虽然被抓获,但其名下只有一辆被抵押了的肇事车辆,另还有三四十万元的外债,没有赔偿能力。之后,时某丈夫郑某向我院提出司法救助申请。
接到案件后,我立即梳理了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安排——要向公安机关详细了解时某的家庭情况,要指导郑某准备申请司法救助所需要提交的证明,并核算时某家属当前的经济损失情况,对是否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予以评估。我得加班加点赶案件办理进度,希望能在跨年之际递上这份司法救助决定书。
我想,这应该是给当事人最好的新年礼物,也是给我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
由于工作繁忙,我一直没有时间回访已经结案的司法救助申请人,但我一直牵挂着他们。趁着跨年的契机,我还想去看看他们,做个回访,再了解一下他们的现状,倾听一下他们的困难。一次回访也许帮不了他们太多,但希望能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传递一份检察温暖,祝福他们新的一年一切都好。
2019年,对我而言是改变的一年,也是充实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墙上当事人送的几面锦旗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和激励,鞭策我在工作中马不停蹄,激励我在服务群众中尽心竭力。每一次在给群众传递司法温暖的同时,我的心头都会不禁涌上一股暖流。2020年,希望这份温暖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暖心约定
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 谭婷
冬日一个潮湿阴冷的下午,我院一家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的“平安大姐”给我发来微信:“谭检察官,什么时候来大姐这儿吃饺子呀,带小贝(化名)一起来吧!”看完微信,我转头看了眼桌上的台历,2019年的台历只剩下薄薄几页。小贝,我默默地念叨着他的名字,不由得想起5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
那时,他因为一起盗窃案被公安机关提请审查逮捕。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身高虽已像个大人,但身形瘦弱,头一直微垂着,不敢与我们对视。通过审查,我了解到,17岁的小贝独自到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打工,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一名老乡的撺掇下,与老乡一同到建筑工地偷了798个脚手架扣件,价值4000余元。考虑到小贝是初犯,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悔罪态度好,我们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并决定将他送到吴兴区检察院与公益组织“平安大姐”共建的观护帮教基地考察。
他是帮教基地迎来的第一个帮教对象。一开始,这个半大小伙儿还是不愿意与我们多交流,通过我们与他的多次谈心、开导,他慢慢打开心结,真诚地表示出了悔改之意,并跟我们聊起了他的家人和他在老家的生活。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贝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初中辍学后一直辗转多地,靠打零工赚取生活费。与他亲情关系淡薄的父母并未因此次事件加强对小贝的重视和关爱。我们与小贝的父母取得联系,积极安排了亲情会见,对小贝开展了心理疏导,也对他的父母开展了亲职教育。最终,小贝的父母决定回到老家务工,履行对小贝的监护责任。
考察顺利结束,我院依法对小贝作出了不起诉决定。通过考察期的学习,小贝在“平安大姐”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学会了制作童装。“谢谢谭姐!”甚少在我面前露出轻松表情的小贝,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涉罪未成年人的关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联合团区委等多个部门成立了吴兴区未成年人社会关护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构建由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检法司等多部门参与的未成年人社会关护机制。2019年,我院成为全省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体系工作首批试点单位。除了“平安大姐”,我们还与蚂蚁公益、乐家社工服务中心等多个公益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争取到了热心公益的浙江省人大代表冯志强的支持,在我院人大代表联络室设立了冯志强代表关爱未成年人工作室,制定了每月一次的活动计划,已先后组织包括小贝在内的11名帮教对象参加冯志强团队的各类公益活动。
我决定了,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要带着小贝,与冯志强团队等公益组织一起到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再用一顿热腾腾的饺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迎接大家的新生活。
我拿起手机,拨通了小贝的电话。“谭姐,我正想着跟您打个电话呢,您就打来了。”“您这个计划好啊!我们就这样约定了!”电话那头笑声朗朗,这个17岁的少年好像突然就长大了。我这间办公室,也好像被他的笑声所感染,一下子就暖了起来。
本期同题·浙江篇
文稿统筹:本报记者 范跃红 通讯员:关巧巧 胡佳丽 黄爱丽 何若愚 邓俊 葛象慧